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吉林省社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一、2000年社会发展回顾
  2000 年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靠开放拓宽社会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重点抓了社会事业单位更新观念,转换机制工作,广开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筹措渠道,加强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扶持重点行业,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扶持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我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创造了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三结合"工作路子,把少生快富和精神文明融为一体。使我省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末预计人口数达2676人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计划生育网络建设,加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性工作,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劳动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较大进展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市场机制开始在就业中发挥作用,初步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已初步建立起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个确保"制度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全面启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实行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工资指导线制度,并在部分城市实施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2.5元。
  (三)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素质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中小学校舍面积增加,由1694.9万平方米增加到1723.59万平方米,校舍危房比 例下降,全省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三室"建设率达到100 % ,农村小学综合室的建室率达95%以上。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省里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的同时,国家扶贫教育工程建设成果显著,推动了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好实验区典型示范,改革升学考试办法。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健康发展,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工作得到加强。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力度,中专布局结构调整进展顺利。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和有效途径,广泛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社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解决部门办学、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办学效益低的问题,从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入手,坚持管理体制改革同调整高校布局结构相结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实力作为重点,有计划地推进高校实体合并、共建和划转,在实行省部共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等校实体合并,组建了新吉林大学,新的吉林大学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有利于形成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保持和发展我省的科技优势。同时,进行地方所属院校的实体合并,组建综合性、复合性大学,将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实体合并,组建了长春工程学院。
  完成了学校管理体制划转工作。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省政府调整省政府 有关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意见,调整了省政府有关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除体育、公安、司法院校继续由省体育局、公安厅、司法厅管理外,省政府其他部门所属学校均划归省教育厅管理,普通高校由1997年41所减少到35所,其中,中央部属院校由16所减少到2所,地方院校由25所增加到33所,地方院校由过去省直17个厅局和地方政府管理,减少到8个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全省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由2700人增加到5022人。2000年,省属普通高校招生50045人,比1999年增长37.6%,其中,专科32100人。全省高考录取率达63%。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重点发展非义务教育的民办教育,支持具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 作举办民办二级学院,扩大民办性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同时出台了扶持民办教育相应政策措施,提高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新路子。目前,我省已批准建立了9所普通高校新制(民办)二级学院。这些二级院新建校园面积63.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已经投入资产总额3亿多元,今年专科招生近4000人,占全省高校扩招总数的40%,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积极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依靠市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引进资金,促进高等教育社会化,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制定并实施了吉林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方案、《关于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若干扶持政策》,今年,省内17所高校已竣工学生公寓面积29.9万平方米,利用社会资金新建设食堂4.7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亿元。
  (四)卫生改革有了新的突破 重点卫生工作继续加强
  2000年,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我省对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转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实行医药分开核算与分别管理、完善财政补助范围与方式、调整医疗收费价格与药品价格、严格药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加强卫生行业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合理配置利用卫生资源,我省完成了全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编制工作,并在吉林市和辽源市进行试点。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卫生系统,进一步引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从传统的单纯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拓宽自我发展的路子。在保证做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服务,一些医院实行了中外合资、股份制和私立等多种形式的办医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全省卫生工作坚持"以农村为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农民健康工程",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到2000年10月底,全省推行"一体化"管理的乡镇覆盖面达到85%以上;新改扩建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县医院6所,改造面积27029 平方米,投资3162万元;改造建设农村卫生机构51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 462 所,县级防保机构51所,新、改建房屋面积338284平方米,投资23127.9万元,新增各种医疗设备1300台件。全省共建成全国卫生城市8个。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工作中,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我省现已有5所中医院被批准为全国示范中医院。
  (五)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根本目的,创作了一批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延边歌舞团大型民族舞蹈诗《长白情》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和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铜奖;省曲艺团小品《盖章》、吉林市戏剧团二人转《胡知县断案》获文华新节目奖;省民间艺术团二人转《三调芭蕉扇》获"中国曲艺牡丹奖";二人转《西厢幽会》、《矬乡长》获中国曲艺节"牡丹奖"表演奖。此外,群众文化活动声势浩大,丰富多彩。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广场文化和文化下乡活动、对外文化交流等都掀起了新高潮。省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大好形势,在促进全省人民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促进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省广播电视节目共获65件国家奖,有10部电视剧获"飞天奖",3部电视剧、2部广播剧、2首曲获"五个一工程奖"。长影东方好莱坞工程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时完成,并全面通过国家验收。2000年预计我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8%和95.7%。体育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我省体育健儿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世界大赛上共获11枚金牌,在亚锦赛上获3枚金牌,在全国重大赛事上获28枚金牌。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广大人民体育意识增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六)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旅游产业继续壮大
  2000年,我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全年共投入1.76 亿元,相继对长白山北坡供电工程、道路工程,松花湖的旅游道路和停车场工程,净月潭环潭旅游道路工程进行了改造和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的旅游环境和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200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2.3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9.7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5803.7 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5 %;接待国内旅游者1809.2万人次,旅游收入5 1.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7 % 和48.8 %。全省旅游发展规划进入投招标阶段,白山市和通榆向海等地区和专项旅游规划已通过论证,并在稳步实施。
  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发展观念淡漠。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导没能对社会发展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重经济工作,轻视社会发展工作的思想比较普遍,甚至出现了以牺牲社会发展来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现象,结果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而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改革步伐,配套政策措施尚不健全,社会力量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地区间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贫困及偏远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则十分落后。
  (五)社会发展投入不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匮乏,同时也存在着资源使用不合理及浪费等问题。
  三、2001年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1年全省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围绕"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战略目标,坚持"科教兴省"的战略,继续深化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改革,加大对外 开放力度,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据此提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大力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稳定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努力增加对计划生育的投入。具体工作目标是人口总数控制在2698 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 以下。
  (二)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改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尽快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规范和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加快社区建设,推动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研究探索符合省情的农村保障形式,推进农村保障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提高基金运营能力和积累水平,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收益率;妥善处理下岗职工问题,推动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努力发展城乡经济,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私营和个体经济,充分发挥其增加就业岗位的能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并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工作目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以内;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和领取基本生活费达到100%。同时加强对就业服务机构的立法规范和法律监督,严历打击各种非法职业介绍机构和非法职业中介行为。
  (三)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和水平。为使基础教育持续发展,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普九",继续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将控制流失生工作做为重点,切实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劳动者。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根据我省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中专和职高办学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效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实行产学结合,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
  认真贯彻《高等教育法》,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在改革中促进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把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提升吉林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在继续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实施新世纪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产业运作的方式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1年,省属普通高校招生55600人,比2000年增长11.1%,其中,专科37600人,比2000年增加5500人。正确把握教育的产业属性,适当运用市场开发手段,活化高等教育资源存量,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要重点搞好北华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及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延边大学等"211工程"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继续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校新制(民办)二级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促其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进行多种模式、多种机制的办学试验,广开教育投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向教育,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后勤服务转向由社会承担,盘活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卫生工作继续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开展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攻坚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加强预防保健体系改革,调整中医医疗机构布局结构和服务机构,研究和探索中医药进入社区服务的途径和方式,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转换运行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处理好相关机构的职责划分及相互关系,切实调动起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和卫生行风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在省级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基础上,搞好各地(市)的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继续搞好吉林市和辽源市试点工作,使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文化工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重点推进艺术表演团体及其它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繁荣文艺为中心,力求产生 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艺术精品。以农村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加大广播影视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扩大中央节目和省1节目的覆盖,完善广播影视的标准化体系。完成省广播电视光缆工程改造,2001年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3.5 %和 95 %。加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着力调整新闻出版的产业结构。加强出版物市场的日常监督管理,进一步净化出版物市场。
  (六)加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工作,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继续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促进我省体育科研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加快科技兴体进程。
  (七)进一步争取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有效地改善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增强我省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和竞争力。研究制订出旅游发展规划,建立起比较系统、完善的旅游产业政策保障体系,保障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大力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重视和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建立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业管理。研究建立协调解决旅游业运行和发展重大问题的跨部门的有效机制,保障涉及旅游行业的重大问题和矛盾及时协调解决,提高宏观决策的效率 。搞好中国体育旅游年活动,发挥我省冰雪特色。2001年计划接待入境旅游者 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6720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20 %;接待国内旅游者2175万人次,收入61.92亿元人民币 ,分别比上年增长20.8 %和23.84 %。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