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和总任务

总目标: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在全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到2030年,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达到全国较发达省份水平;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较强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高功能平衡;优质资源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生态复合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可更新资源不断增殖;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实现由高平衡向低平衡转化;全省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总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恢复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加强国土整治,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主动适应国内外新的发展趋势,调整经济结构,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建立具有吉林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提高全省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控制人口数量,全面提高全省人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全社会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具有现代化标准和环境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

(二)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根据我省实际,生态省建设分为近期启动、中期发展、远期提高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期。2001—2005年,用5年时间搞好生态省建设的开端和布局。

目标: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初步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确立吉林省绿色品牌大省形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以创造绿色名牌产品为先导,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主体框架;环境污染得到治理,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城市和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可更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优质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形成生态省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框架,科技教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到2005年,全省新增绿色名牌产品50个,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新增森林面积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3%;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低于12%,土地退化治理率大于30%;建设基本草原和治理“三化”面积各20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10万公顷,可利用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81%;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50%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50%、40%、65%;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每年增加3.4个百分点;生态城镇占全省城镇总数的15%;城镇化水平达48%;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主要任务

——通过生态、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运作,加快形成全省绿色名牌产品和绿色产业结构。以长春、吉林两市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群、企业群,以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改造
升级。以争创长白山特产业、健康产业、有机食品等绿色名牌产品为龙头,拉动市场需求,搞好集约化生产与扩张,为全省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区的保护,开展重点地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重点污染源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域进行必要的工
程性整治,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大力培育优质资源为重点,恢复、建设全省的生态环境,增大优质资源的比重和产出能力。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安全管理。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保护珍稀、濒危生物和湿地资源,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提高生态省建设技术支持能力为导向,重组全省科技教育资源,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生态省建设科技支持体系;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方向切实转
移到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上来。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继续搞好生态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生态经济建设的典型经验。
——加强科技、教育和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阶段:发展期。2006—2015年,用大约10年时间,使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目标:生态省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树立以绿色优质资源、绿色产业群、生态城市群为主要特征的吉林省绿色产业大省形象。以拓展绿色产业为重点,实现绿色经济目标;形成绿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全省经济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更新资源不断增殖;全省国民素质明显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和其他事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呈现出良性循环。
到2015年,全省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其中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9%;建设基本草原和治理“三化”面积各48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22万公顷,可利用草场占草场总面积95%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小于10%,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60%以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省幅员18%以上;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0%;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80%、70%、85%;生态城镇占全省城镇总数的25%;城镇化水平达55%以上;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

主要任务

——以扩大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加快绿色品牌系列开发、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大绿色产业规模,提升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形成绿色产品加工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
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系列化的绿色车辆、绿色化工、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等国家级生产基地。
——以建设优良生态环境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继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实现人工定向培育优质资源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法治化。
——以重大工程性措施为主,采取刚性政策,对全省资源、产业、人口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加快长吉生态经济带建设,提高长春、吉林两市及中间交通走廊地带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经济、人口集聚程度,构筑以长吉生态经济带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生态城市圈,努力减轻东、西部生态脆弱带环境过载压力,发展特大型生态示范城市,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逐步形成全省生态示范区体系,提高生态示范区质量。
——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全省科技教育产业,全面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
——基本建成“数字吉林”,形成连接全国和世界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永久开发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库。

第三阶段:提高期。2016—2030年,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

目标:达到生态省建设各项目标,全面形成以绿色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展现吉林省绿色经济强省形象。这一阶段,全省将形成以优质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生态环保型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形态;形成全社会以崇尚科学为美德,以先进生态文化为支撑的绿色意识形态;经济及产业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全省经济高标准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达到良性循环,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态示范省标准;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科技教育等达到全国较发达省份水平。
到2030年,全省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6.5%以上,其中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可利用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98%以上;水土流失率小于8%,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5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生态城镇占全省城镇总数的50%以上;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


主要任务

——推进全省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具有高度的资源更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产业
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效益创造能力和人文支持能力,使生态效益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之反哺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以绿色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绿色车辆、绿色化工、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等产业为特征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让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
市场成为全省经济的主体。
——加大城乡生态型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让绿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动力和居民消费方式的必然追求。

(三)阶段性指标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初步选择了42个指标,随着生态省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再逐步调整(阶段性指标见下表)。

生态省建设阶段性指标

 

  2000年 2005年 2015年 2030年
一、生态经济指标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6842 >10100 >20000 >45000
2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9.8 9.0 8.0 6.0
3工业化系数 0.112 >0.120 >0.150 >0.200
4绿色产业比重(%) 3.0 >12.0 >30.0 >60.0
5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10 >20 >35 >50
6第三产业化系数 0.11 >0.13 >0.15 >0.2
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96) 9.4 9.0 >9.0 >10.0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元) 4810 >6800 >14000 >28000
9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00 >2500 >4500 >9400

10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0.5 1.5 2.5 3.0
二、生态环境指标        
11土地退化治理率(%) 20 >30 >50 >70
12水土流失率(%) 14 <12 <10 <8
13森林覆盖率(%) 42.5 >43.0 >45.0 >46.5
14受保护天然林占天然林面积(%) 60 >70 >80 >85
15可利用草场占总草场比例(%) 70 >81 >95 >98
16草场放牧超载率(%) 450 <250 <150 0
17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 15 >26 >35 >50
18水资源利用率(%) 40 >45 >50 >55
19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30 >50 >80 >90
2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 40 >50 100 100
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96) 54 >65 >85 >90
2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5 >50 >60 >70
23农村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 2 >10 >50 >80
24城市污水处理率(%) 10 >40 >70 >90
25环境保护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0 >1.2 >1.5 >2.0
26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9.9 >12 >18 >25
27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米/人) 5.9 >8.0 >12 >15
28城市绿化覆盖率(%) 27 >33 >43 >45
29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 52.9 >70 >80 >90
三、社会发展指标        
30人口自然增长率(‰) 4.2 <6.7 <4.0 <2.0
31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 6.5 >8.0 >15.0 >25.0
32干人拥有医生数(人) 2.3 >2.5 >3.5 >4.5
33城镇登记失业率(%) 3.7 <5.0 <4.0 <2.0
34城镇化水平(%) 43 >48 >55 >65
35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 63 >80 >90 >95
36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 20 >90 >95 >95
37恩格尔系数 0.46 <0.40 <0.36 <0.25
38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平米/人) 18 >23 >28 >36
39城镇饮用水源卫生合格率(%) 95.0 >98.0 >99.0 100
4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35 >45 >60 >80
41生态城镇比例(%)   >15.0 >25.0 >50.0
42万人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数 100 >150 >300 >600

注:1.工业化系数=(全省工业增加值/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全省工业从业人数/全省单位从业总人数)
2.第三产业化系数=(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全省国内生产总值)x(全省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全省单位从业总人数)
3.恩格尔系数=家庭食用支出/家庭生活费用总支出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