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机关党总支
纪检监察
个人基本资料
姓 名:
陈晓雷
性 别:
职 务:
新华社吉林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助理
爱 好: 读书、写作、体育、旅游
电 话: 0431-8940716
手 机: 13331665913

 陈晓雷,蒙古族、中共党员,学历:大专,职称:高级经济师(新闻职称:助理记者);籍贯:辽宁省朝阳市。1959年11月2日生于内蒙古鄂伦春旗甘河镇。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脱产学习3年),1990年4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影视戏剧编导专业。
  从事过知青、矿工、宣传干事、企业报总编室主任、团委书记、调研科长、办事处副主任、办公室秘书、省部级报刊编辑、记者、部级报纸驻省记者站站长等工作,现职为新华社吉林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助理。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1977年月高中毕业于内蒙古大雁矿务局第一中学。
  1977年月——1977年12月,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大雁矿务局供应处农场,知青。
  1978年1月——1982年8月内蒙古大雁矿务局第二煤矿,井下工人,兼职团支部书记。
  1982年9月——1985年8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盟分校中文专业,学生(脱产学习3年)。
  1985年9月——1988年9月《大雁矿工报》社记者、后任总编室副主任(正科级,主持政文版编辑工作);大雁矿务局局机关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2月——1990年4月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影视戏剧编导专业,学生(代职脱产学习),并毕业。
  1990年5月——1991年11月大雁矿务局办公室调研科科长,大雁矿务局驻东煤公司(长春)办事处副主任。
  1991年10月——1993年10月东煤公司团委宣传部,科长,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办公室,秘书(92年12月被国家煤炭工业部评定为经济师)。
  1993年10月——1995年9月《东煤集团报》经济版编辑、记者;吉林煤管局(吉林省煤炭工业局)政策法规处,主任科员,负责政、经、法文字材料起草;《中国煤炭报》兼职记者。
  1995年10月——2000年12月《中国煤炭报》吉林记者站专职记者、站长(副处级),《吉林日报》驻省煤炭工业局记者站站长、助理调研员(97年被国家煤炭工业局评定为高级经济师)。
  2001年1月——2002年3月新华社吉林分社《吉林内参》记者、总编辑助理、兼编辑部办公室主任。
  2002年4月至今任新华社吉林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助理。

  写调查报告、政论文、新闻作品、文学作品等超过100万字,发表于《长春日报》《吉林日报》《中国煤炭报》《东煤集团报》《市场经济时报》《文艺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大公报》《美术向导》《世纪论评》《阳光》《学问》等报刊上,各类文体获奖20余次,国家级获奖1次;新闻作品《苦涩的蛟河水——关于蛟河煤矿饮用水问题的调查》、《雁鸣天海间》、《“卓越”拓开老矿转产路》、《用市场经济观点捕捉新闻》等13次获省部级新闻奖;曾连续4年(1997—2000年)荣获中国煤炭报优秀记者。
  专著三种:创作电视文学剧本《唤醒草原》(编剧:单本剧、1988年投拍播映),编辑《孙银生版画作品集》1部(1996年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个人文学作品专集《生活的位置》1书,20万字(2002年3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我的自言自语

  延续辽西的蒙古族血缘,生于大兴安岭,最羡慕山岭上高大且健硕的落叶松,慨叹自己如黑柞树的身姿相貌,皆因生不逢时,当代中国的第一场大饥荒便被我迎头赶上了。母亲说,本不丰盈的乳汁几天便被我嘬干吸尽,饿得我狼嚎一般,于是善良的外祖母把土豆烀熟,以擀面杖捣之,再用少许白开水释之,即成土豆粥,外祖母以食指代勺,向我的嘴里一抿,我被噎得抻抻脖子,还是咽下去了,求生的欲望也是婴儿的本能。我的出生就注定跟磨难有约,跟求生有缘,靠奋斗向前。
  呼伦贝尔大草原千米地下的四年半矿工生涯,“跑车”“冒顶”“透水”与我擦肩而过,阎王爷摸着我的鼻子笑道:十八岁娃娃脸太年轻了,我不收!他转身走了。熬过四载没有冬夏,没有白昼,没有新鲜空气的日子,我没有挖出躲到地层深处的太阳,却练就了健壮的体魄。意外的这段炼狱生活旅程,却让我拥有了释放精神的灵感——写新闻稿如夏娃迷惑了我,拖着疲倦回家,心中奔涌着一股抑制不住的冲动,写师傅的干劲,写队长的勇敢,写窑哥儿们的豪情......我与新闻源于千米矿井下,我与新闻源于最艰苦的生活,这是我与新闻结缘的开始,于是,我生命中最强劲的歌儿唱响了。
  是写作引导了我的人生路,我为写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重进“电大”的课堂,补充中学无书可读的“知识贫乏症”,后来我就是靠着自己“营养不良”的笔一路拼杀下去,写新闻,写公文,写散文,写剧本,我用笔作尺,一步一步地丈量着大地,走过草原,走过兴安,走过煤矿,走进长春,走到新华社的大营中来了——这曾是儿时看月亮的渴望,这曾是年轻数度的渴求。当我梦圆新华的时候,蓦然而悟自己已不再年轻,不惑之年是正午的阳光,灿烂将离我渐远,灼热将置我于冷却,我不回避这客观的现实,但我可以激活我的精神,调动我的激情,执着我的工作,坚定我的追求,这是任何障碍也阻挡不了的。在这里的每一天,我能听到师长们的教诲,看到同事们的忙碌身影,感受到友情的日渐弥坚,在这里工作是快乐的,因为工作着才是美丽、幸福的 。
  正午的阳光依然耀眼,依然灼热,在这里我想到了悲壮而美丽的神话,我看到了夸父正在大步流星的追赶太阳,没有时间慨叹不惑,没有时间空谈年轻,为何不拥戴又亮又热的好时光去再创辉煌?我这样思想着......


 
我的同事:
刘德玉 王景和 郭力群 辛明华 李凤双 孙桂英
蒋 林 孙 毅 周长庆 范向群 郎秋红 杨玉学
李 明 李玉景 李惠侠 鲍盛华 李亚彪 徐家军
  王健民 马 扬 齐海山 赵宝锟 张 宁 迟海峰
  张 颖 孟春晓 左 军 李雪梅 卢劲杉 公 磊
  王 强 刘爱华 王东亮 高 翔 陈晓雷

——返回——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2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