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首 页
黑土地采风
黑土地论坛
王景和专栏
赵宝锟专栏
"新东北现象"之一:尴尬的农产品"南北产销对接"

  农产品"南北产销对接"是随着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东北粮食主产区提出的农产品生产、流通的新形式、新名词。然而,近几年来,主产区这一美好的愿望却处处"碰"到市场的"门框"上,东北玉米、大豆等大宗农副产品库存积压越来越多,粮食"包袱"越背越大。
  为减轻仓储压力、促销泄库,近年来吉林省一直在致力于与南方粮食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农副产品供销关系。去年下半年,吉林省政府、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从广西、福建两省分别拿回了每年200万吨和300万吨的玉米供销协议书,一度令许多玉米滞销县市欣喜不已。但政府间确立的标有"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字样的协议书却成了"易碎品",去年,这两份协议因找不到履行者而沉入箱底。
  在吉林省粮食局的卷柜里,各类确立产销关系的"协议书"、"意向书"等已积成了厚厚的一摞,包括从1993年起,陆续与福建、广东、北京等许多省、市签订的数量不等的玉米供求协议。除了其中一部分企业间自行签订的合同外,其他政府间签订、或政府要求企业落实的协议都很少兑现,费时费力签订的协议书成了一纸空文。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近几年来,东北三省举办的专项粮食品种的"面对面"的研讨会、对接会越来越频繁,虽规模不等,但目的都是为了促销。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类活动也是"雷声大,雨点少"。譬如,1998年"粮改"以来,吉林省与浙江省的产销对接活动在行政部门推动下,显得声势浩大,两省粮食管理部门、粮食企业、市县领导多次大规模"面对面"地"对接",虽然一开始有部分粮食南运,但虎头蛇尾,最终了无音信。
  吉林省粮食局计划调控处副处长鞠永平几乎参与了所有"南北产销对接"谈判及协议草拟。他说:"在粮食流通日益市场化的趋势下,价格、质量和需求都是决定粮食流通的重要要素,政府间仍在进行的一厢情愿的'拉郎配'对接,是延续了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惯用手段,一次次碰到市场的'门框'上在所难免。"
  落后的生产、储存和运输方式使东北玉米价位普遍高于关内玉米,吉林玉米价格更是高于国际玉米市场价位的40%左右。福建省一家大型粮食加工、贸易企业总经理说:"入世后,我们在用尽中原地区的低价玉米后,不用像过去那样必须到东北采购,而可以直接选择质高、价低的进口玉米。"同时,记者在东北三省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采访时了解到,虽然普通玉米市场供大于求,主产区库存暴满,但优质、专用玉米即使每吨报出高于普通玉米8美元的价位,日本、韩国等市场也极为欢迎,而东北地区尚未形成优质、专用玉米的规模化种植。
  "产销对接"的潜台词是"生产者应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而不是在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才慌忙把产销双方"生拉硬拽"在一起。此间农业专家认为,入世后,东北农业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降低粮食生产、储运成本,提高质量,这样东北才具备与南方销区"自由恋爱"的条件与实力,也只有抛弃"家长包办"意味儿的农副产品的"对接",才能满足产销双方所需,皆大欢喜。(2月4日,记者赵宝锟 顾静)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2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