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长白山
 
 
 
风味独特、汉满交融的吉林年俗
新华社记者 周长庆

  一进腊月门,银装素裹的长白山下、松花江畔的农民们,又开始为过年忙活起来。特别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儿”直到除夕,人们每天都有不少事情要做。记者在吉林长白山区长大,自小就背熟了这样的民谚:“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三十夜,守一宿。”现如今在吉林很多村庄,人们仍恪守着这些年俗。
  “民俗是人们心底的文化,是延续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化的象征。而过年是中华民族各种民俗最集中的体现。”我国著名民俗专家曹保明如是说。
  在中华大地上历史地形成了七大风俗文化圈,其中,东北风俗文化圈的地域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以及辽宁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它的特点是满族和汉族风俗的大融合,而满族发祥地长白山区所在的吉林过年风俗,至今仍保持着不少独特的内容。

  年俗基本观念:崇红、尚新、团圆、吉祥

  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多年来致力于东北民俗研究,著有《中国东北行帮》、《关东十怪》、《神秘的关东奇俗》、《关东冰雪趣话》、《长白山下的民俗及旅游》等20多部民俗专著,在国内外很有影响。他认为,年俗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最优秀的部分,“崇红、尚新、团圆、吉祥”这四个观念是中国人年俗的深刻内涵。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健康向上的民俗内容,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过年的形式怎样变化,但这些基本内容不会改变。“崇红”即崇尚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是一种具有强烈生命意义的色彩,因此人们过年要贴春联、红窗花,还要穿红挂绿扭秧歌,过“本命年”的人要穿红裤衩。这些都表达了人们的生命意识,并祈求以红色来杀伤邪恶。
  “尚新”就是崇尚新物,过年时尽可能通过以新物代替旧物,来迎接新生活。吉林农村至今还有这样的民谚在流传:“年到年到,糕糖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粘糕。”除夕夜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和鞋袜,连最穷的人家也要买把筷子表示迎新。这体现了人类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
  团圆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不忘祖先、尊老爱幼、团结凝聚等优良传统的体现。而崇尚吉祥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过年期间,吉林人说话做事尽可能体现“吉祥”。如春节期间的汉族和满族在饮食上,菜要成双,不许出单,最少也要八个菜;菜肴必须有鱼和鸡(分别代表龙、凤)。同时说话做事有许多禁忌,比如打碎了碗碟不能说“打了”,要说“岁岁平安”;爆竹没响不能说“臭了”,要说“平平静静”;饺子蒸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

  汉满民俗相互影响 满族年俗极具特色

  吉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在2600多万人口中,除汉族外,还有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十强的满、朝鲜、回、锡伯等43个民族。其中满族和朝鲜族是人口最多、影响也较大的两个少数民族,其人口都超百万。吉林的年俗主要是汉族和满族民俗交融的产物,比如,汉族的“祭灶王”、吃饺子等年俗已被满族人接受;而满族人的冬季特别是过年所吃的粘豆包、火锅、白肉血肠等特色食品也为汉族人所喜爱。此外,朝鲜族的年俗也很也特色。
  传统上人们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算起,到新年正月十五结束。人们在“祭灶”要虔诚地从墙上将“灶王爷”的影像请下来,并在他的嘴上抹上一点灶糖,然后投入火中烧掉,一边烧一边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给灶王嘴上抹糖是为了堵他嘴,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这家人的坏话。民俗学家认为,“祭灶”实质上体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火的崇拜和对母亲的崇敬。在汉代以前,灶王是个老妇人形象,体现母系氏族社会地位高尚的母亲用火来煮熟食物给族人吃。后来灶王演变成男性的“食物神”兼“克格勃”。
  第二松花江两岸的吉林市和伊通县等地是吉林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在起居饮食、年俗等方面至今仍保留了自己本民族的习俗。永吉县乌拉街满族自治乡在年俗活动中还保留着别处难得一见的萨满文化。和汉族相比,满族尤其重视祭祖活动,这是他们春节期间的重大活动内容。满族祭祖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谓之“家祭”,各家族多在立冬以后自己选定时日举行祭祖活动,全族人都要参加,一般为三天。虽时间和形式各有区别,但都要用猪为牲品,祭后将猪肉烹而食之。祭祖时的气氛既热烈又庄重。“家萨满”在祭祀时头戴神帽,腰系神裙,外扎腰铃,左手举抓鼓,右手握鼓鞭,在神案前,唱着迎神、安神、祭奠等萨满神歌,边唱边舞。其动作刚劲,舞姿粗犷,节奏疾骤,内容丰富。
  东北汉族大秧歌素以火爆热烈而著称。而满族秧歌更具特色,其男女着装皆满族传统服饰,步法也与汉族秧歌不同,有吉祥步、鹰步、马步等三种,男子动作粗犷豪放,女子动作温柔典雅。其舞姿阵法亦与汉族有别,间歌间舞。
  正月十五夜晚,满族青少年常玩“请笊篱姑姑”的游戏。把柳条编的笊篱(捞米饭的一种炊具)用白纸包上,再画上少女脸谱,系上彩带,插上花儿,即为“笊篱姑姑”。再找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用红布蒙上头再喷洒些白酒,让她双手擎着笊篱姑姑,人们边跳舞边唱《请笊篱姑姑歌》:“笊篱姑姑本性白,戴朵花,背捆柴,扭扭搭搭下山来。你也拍,我也拍,拍着手儿跳起来。”这时大家都兴奋地喊:“姑姑来了!”姑姑向那边舞,别人也跟着向哪边舞,尽兴方罢。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春节也是朝鲜族的传统的和最重要的节日。除夕夜朝鲜族也要“守岁”,在元日鸡鸣前进行祭祖,然后向老人拜年,早饭后再向亲戚邻居和全屯老人拜年。村拜之后,照例进行放风筝、掷色子、跳跳板等游戏和体育活动。春节这天吃早饭时不论男女都要喝杯“聪耳酒”,希望这一年能听到更多的好消息。

  不重吃喝重玩乐 旅游过年成新俗

  前些年人们盼过年,主要是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吃点“好嚼谷”。而现在,春节对人们来说主要是休息和娱乐的日子。过年期间大人们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或串门聊天,或扭秧歌、跑旱船、打扑克、玩麻将,当然也有些人乘机搞赌博活动。快乐的孩子们则忙着吃糖果、放鞭炮、打“冰嘎”(陀螺)、拉爬犁,玩得不亦乐乎。满族的姑娘媳妇和女孩子春节期间爱玩“嘎拉哈”,这是一种用或猪或羊或狍的后蹄骨头制成的玩具,有的还染上各种漂亮的颜色。她们三五人围坐在炕上,或单人一伙,或两人一组来玩,其玩法有掸、摞、抓等多种形式,很是有趣。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过年吃喝已不重要了,人们更希望能玩好、休息好。这在城市中体现更为明显。一些经济条件许可的人,不愿意自己去“忙”年,他们把大年初一到初五,甚至连年夜饭都改在饭店包桌了。一些精明的饭店、酒店也打破以往过年歇业的惯例,适应人们这种需求,同时也大大地赚了一笔。
  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禁止放鞭炮,这对于放了上千年鞭炮的中国人来说,未免感到一些失落。有的人为了过过鞭炮瘾,特意跑到不禁止放鞭炮的农村或郊区去过年,专为体验那种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春节过得太累!”曾几何时,一些人发出这样的感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增多,一些人越来越追求过个轻松快乐的春节。和那些千里迢迢往老家奔的人相反,一些条件许可的人春节期间踏上外出旅游路,到吉林市赏雾凇,到哈尔滨看冰灯,到雪场去滑雪,甚至到南方乃至外国去欣赏他乡风情……与此同时,吉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过年民俗,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追逐的内容。
   这几年,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这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还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盛赞,并上了中国的特种邮票。在春节前后的一、二月份,是吉林雾凇比较集中的时节。因此,春节期间松花江畔常常看见并肩接踵的游客。此外,到满族或朝鲜族家庭,去感受他们独特的过年习俗和民族风情,也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欢迎。(完)


| 分社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