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色专题 \
新华社免费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吉林西部草原掀起“圈地运动”

 

  新华网吉林频道11月5日电(记者齐海山、周长庆)近两年来,在吉林省西部草原区,越来越多的草原被林业部门用水泥杆和铁丝圈了起来,用来保护和恢复生态,有人戏称这是生态恢复的“圈地运动”。

  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接壤,这里位于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的科尔沁草原的东端,曾经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草原牧业生态区。但是,由于土壤盐碱、气候干旱和洪涝灾害等自然原因和多年来的盲目开垦、超载放牧等人为因素,吉林西部草原200万公顷草原盐碱化、风沙化和退化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生态功能日益减退,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70万公顷,并且仍在以每年1.4%的速度扩展,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

  为了治理荒漠化草原,吉林省林业厅自2000年开始,确立了种植“生态草”为主要措施的工程化治理模式,对覆盖度在60%以下的草地,采取封、播、改等方式治理,营造乔、灌、草结合、功能比较完备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省林业厅负责的400万亩荒漠化草原,已经投资7325万元,到今年底可以治理170万亩左右。

  “封”,就是用工程围栏和生物围栏的方式把草原保护起来,使其从牛羊嘴下得到休养生息。但这一开始并不是件容易事。洮南市市长岳景君说:“当时很多农民不理解:祖祖辈辈放牧的草原怎么说圈就圈起来呢?他们甚至到处上访告状,但是后来看到圈起来的草原又恢复了盎然生机,村屯周围的生态环境好了,尽管现在不让放牧,但是可以到草原打草饲养牲畜,他们高兴了。” 

  吉林省长岭县林业局局长张国玉说,经过近3年工程建设对比试验表明:原来覆盖率在40%到60%的草原,经过建工程围栏和生物围栏围封后,植被覆盖率均提高了10%到18%,已逐步达到优良草原标准;原来覆盖率为30%到10%左右的草场,经过封育、补播,原来一块块裸露的碱斑基本消失,牧草长势良好;原来盐碱化严重,几乎寸草不生的“光板地”,栽植柽柳的成活率达到85%以上,各种草类开始茁壮成长,土壤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草业专家李建东认为,吉林省西部草原的“圈地运动”是生态省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实验证明,草原建上围栏、修上看护房,有效地减少了牲畜及人类活动对日益恶化的草原的进一步破坏,仅靠自然恢复3到5年,吉林省西部草原又将重现往日生机。

  在已经实行生态草建设的地方,当地农民并没有因为放牧区域锐减而减少牛羊的饲养量,相反数量却有所增加,优良品种更加普及。吉林省长岭县七撮乡二十五号村农民王福生说:“原先草原到处是碱巴拉,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风起碱面漫天舞’,放牧一天,走几十里路牛羊也吃不饱,现在大家都把牛羊圈养起来,围起来的草原也恢复了,就是买草也有地方买了,所以村民又买回了好多优良品种的牛羊。”和王福生一样,吉林西部草原的很多农民说,再也不能把草原当成天然的放牧场了,如果不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最终连人也不能生存了。

责编 守志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