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日期:t 940827
  标  题:   通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通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记一汽铸造厂灰清车间主任于永来
  新华社长春8月27日电通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记一汽铸造厂灰清车间主任于永来

  新华社记者高欣 李风双 新华社通讯员宫轩
  新华社编者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汽铸造厂灰清车间主任于永来带领职工,向落后的生产力发起冲击,创造出我国铸造史上的奇迹。造就一支于永来式的富于改革、创新和奉献精神的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是国有老企业焕发青春的希望所在。(编者按完)
  铸造,人们印象中一向是粉尘、噪音、高温的“集合体”。如今,在一汽集团公司铸造厂灰清车间却是面貌大变:黑糊糊的设备露出了底漆,高温铸件装进了隔热机械清理线,砂轮磨削的尖叫声消失了……
  奇迹是灰清车间主任于永来带领职工创造的。8月中旬,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丁华、李奇生专门看望了于永来和工友们,称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时代最可爱的人”。
  (小标题)改革是最大的潜力
  1987年夏,38岁的工程师于永来回到离别十年的灰清车间,担任技术副主任。第一天进车间,他见到一位十八九岁的工人,抱着100多公斤的悬挂砂轮机在吃力地打磨铸件,汗脸沾满黑灰。
  于永来的心象被针扎了一下:他19岁进厂当铸造清理工,一干就是9年,后来厂里送自己到吉林工大铸造专业学习,毕业回厂做设计工作。他深知,铸造是脏、累、险的行当,灰清车间300多名工人,连续20年未出工伤的只有4人,自己也曾6次“挂彩”。当工人时,天天盼着领导改善作业环境,现在自己当了领导,不改变车间面貌怎么对得起兄弟们!
  改,谈何容易,一辆解放牌卡车自重5吨,其中有一吨是铸件。灰清是铸造最后一道工序,是全厂装车的“瓶颈口”。这几年,一汽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可灰清车间却因投资限制改观不大,依然是50年代建厂时的狭小面积和陈旧设备,800吨在制品堆积如山,占压资金150万元。
  要提高铸件清理效率,必须先清理好生产现场。于永来建议车间开展“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讨论,破除“储备越多生产越保险”的观念,让工人看到铸件储备多了易生锈,既要返修,还要反复搬运,造成大量重复劳动。认识统一后,他以压缩在制品为突破口,实行工序间生产“一个流”管理。经过几年努力,车间在制品和占压资金锐减9成,“铸件山”彻底搬掉了。
  缸体手工清理线过去是纵向多人多工序清理,清一个缸体要推拉10多次,造成大量重复劳动,而且质量责任不清,分配吃“大锅饭”。于永来找准“症结”,把清理线改成横向布置,实行单件个人承包、自盖工号、质量自负的办法,结果人员减少五分之一,作业效率提高了一倍。
  事实使他看到改革是最大的潜力。他又对车间内部管理体制动了“大手术”:把设备维修工和质量检查员全部下放到生产班组,实行一体化管理,减少了前后勤推诿扯皮现象,为探索车间封闭管理走出一条新路。现在,车间由1987年的370人减为290人,产量却由8万套增到13万套,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成为一汽的“排头车间”。
  (小标题)“要用科学解放自己”
  于永来是个“科技迷”。他常对工人说:“我们要用科学解放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
  当工人时,于永来就鼓捣出多项实用的“土设计”;上大学期间,他业余帮助厂里攻克了型砂降温的难题;在厂发展科工作时,他借鉴国外引进设备,设计出更加先进的“鼠笼抛丸室”。1990年,他当了车间主任,平时一把卷尺、一个小本不离身,没事儿就在车间里转,不是量就是画,连手上都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数据和符号、标记,见到什么不顺眼就动手改。
  发动机缸盖铸件内存杂物,要用大锤震击清除,劳动强度极大。工人干一天下来,胳膊肿痛难忍。于永来急工人所急,设计出自动震砂机代替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减轻了,铸件清理质量提高了,可敲击噪音过大,被人戏称为“死亡加速器”。他经过4次改进,终于研制出封闭震砂机。工人只要启动按纽就能完成操作,而且低噪音,全封闭隔尘。
  于永来不满足于“救火式”的小改小补,还着眼于用全新的观念对车间进行多角度的整体性改造,追求最大限度地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
  变速箱清理工艺历来是先抛丸后磨削,很难保证内腔清洁度,常造成齿轴研砂咬死和早期磨损。他打破常规,提出大胆改造方案:把工序倒过来,这是国内尚无先例的高难度工艺改进,弄不好会“卡脖子”影响装车,不少人劝他别冒这个风险,他经过反复研究和模拟验证,毅然决定改。新工艺实施后,铸件内腔杂物降为“零”,并消除了十几道无效工序。
  “再好的铁,能捻儿颗钉?”于永来不光自己改,更注重提高职工素质,发挥群体智慧。在他的带领下,全车间130台设备改造了128台,110道工序改进了80道,废品率减少5倍多,噪音由110多分贝降到国家规定标准85分贝以下,在不增投资和作业面积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大中型铸件清理磨削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小标题)“市场经济也要奉献”
  多年来,于永来一门心思干工作。他家原来老少三代5口住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每逢星期天,他就劝家人去亲戚家或逛街,自己在家学习或搞设计。他在炕边的墙上安装了一块可翻动的木板,白天是饭桌,晚上是书桌。后来,孩子上学了,他又把“阵地”转移到图书馆。
  节假日成了于永来搞技改的“黄金时间”。一次,变速箱清理线搬迁改线,急需整体吊装技术。他星期日一大早就冒雨骑车赶到十几公里外的长春站建筑工地观察吊装施工,晚上回家又赶制吊装方案,终于改线成功。去年国庆节,他带人趁厂休调整生产线布局,整整7天没离开现场。
  近两年,他为鼓励工人参与技改,拿出个人奖金1400元,建立了车间技术革新、改造奖励基金。如今,技改已在车间尉然成风,工人成为自我解放的主人。有人对于永来不理解,他却说:“市场经济也要讲奉献!”
  7年来,于永来主持大型技改450多项,节省设备改造投资700多万元,创经济效益超千万元,曾6次荣获一汽立大功个人。今年7月,他又被授予一汽集团公司“模范共产党员”和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完)
  1994-08-26 18:36: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