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首 页
黑土地采风
黑土地论坛
王景和专栏
赵宝锟专栏
"新东北现象"报道之三:玉米烘干了,市场"关门"了

  遍布东北各粮库内的玉米烘干塔,在我国南方少有,在国外更为罕见。因粮食水分含量高,玉米烘干几乎滋长成为东北的一项畸型产业,并诱导着东北玉米走进了市场的"死胡同"。
  隆冬时节,在吉林省农安县杨树林乡,红灿灿、黄澄澄的玉米堆满了乡粮库,烘干塔正在轰鸣作业,高水玉米在热风的鼓吹下散发出腾腾的水蒸气,四处弥漫。这个粮库今年新收玉米2.8万吨,平均水分达25%,烘干塔昼夜不停工作,到今年3月底才能使全部粮食达到14%的安全储存水分。
  粮库副主任侯远龙说:"高水份玉米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安全保粮的麻烦,烘干工作还大大增加了玉米储藏成本。"在烘干塔下,一位粮库技术工人算帐说,仅烘干用的煤费、电费、人工费加在一起,1吨玉米储存成本就陡然增加了45元。
  近几年来,为追求单一的粮食高产,东北"黄金玉米带"大量引进南方高产玉米品种,使东北玉米在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含水量也逐年上涨。吉林省粮食局仓储处处长于跃中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吉林玉米的平均含水量只有15%左右,到90年代随着越区种植的大量出现,含水量猛增到25%以上。为了安全保粮,几乎每个粮库都要建烘干塔,而一个日烘干200吨的中型塔需资金100万元,使用周期不过六七年。他说:"上个收购季吉林省每吨玉米平均烘干费用为39.21元,玉米收储企业套进这样一个畸型的'烘干产业',粮食市场竞争力自然被大大削弱。"
  费财费力烘干后的玉米在市场上并不受欢迎。一位玉米淀粉加工企业的经理说:"淀粉加工企业都不愿采用烘干玉米。"他说,抛开烘干玉米的高价位不谈,150度以上的热风瞬时烘干,在除去了大量水分的同时也破坏了玉米的部分内在品质,与低水分自然晾晒的玉米相比,烘干玉米的出粉率和淀粉质量都明显降低。
  在杨树林乡粮库,记者随手抓出一把玉米,看到刚刚烘干过的玉米色泽灰暗,有些颗粒上还带有烧烤后的斑点。
  "一味追求产量、忽视质量,从长远看,农民也没有得到好处。"吉林省农委农业处负责人说。按政策,收购水分超标粮食在扣量的同时,还要扣价,严格的"双扣标准",加上连年下调玉米收购保护价,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持续下降。
  玉米烘干了,市场却"关门"了。目前吉林省225亿公斤正常仓容已积压了350亿公斤粮食,其中九成左右为普通烘干玉米,黑龙江、辽宁两省也有大量的烘干玉米"睡"地粮库内。
  令人欣喜的是,为了不让烘干塔烘去"黄金玉米带"上玉米的光泽、声誉与竞争力,东北三省已开始严格限制越区粮食品种的引进,吉林省还制定了逐年减少越区、高水玉米面积,增加高油、高蛋白、专用玉米面积的计划。(2月5日,记者赵宝锟 顾静)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2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