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首 页
黑土地采风
黑土地论坛
王景和专栏
赵宝锟专栏
     因农民贫困而流泪,为农民致富而"疯狂"
       --光明乡党委书记谢绍忱的"农民情怀"


  新华社长春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黑、吉交界处的吉林省榆树市光明乡的"小乡"生产队在女共产党员齐殿云的带领下艰苦奋斗,摘掉了长期吃国家返销粮的帽子,一举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经过长期沉寂,近两年光明乡采取措施,让农民大胆地"走"出去,让土地自主地"流"起来。乡里制定的各种激励措施细致、实用,乡村干部对农民的关怀更体现了基层干部为农民服务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唤起了当地农民在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家庭联产承包后,在生产方式和思想上的"第三次革命"。这次的带头人是常因农民贫困而流泪、为增加农民收入而"疯狂"为农民找出路的东北汉子--光明乡党委书记谢绍忱。
  1999年底,43岁的谢绍忱调到光明乡任党委书记,仅两年时间就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78元增加至3000元。有农民说,谢绍忱为了让农民致富,干起活来象个"疯子",但更多农民更愿意叫年纪不大的谢绍忱"老书记"。

从"道路选择"到"打工动员"

  到光明乡前,老谢已在榆树市的先村乡镇担任了6年镇长。到光明乡就职第一天老谢就心凉了半截:农民穿戴寒碜,全乡土房、草房占八成以上;乡里最繁华的主干道上卖的最好的苹果也不过鸡蛋大小;当年全乡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数量为零……老谢心里一阵阵辛酸,发誓要改变光明乡的面貌。
  但接下来,光明乡"赶时髦"选择的发展路子都一一碰了壁。起初想学习榆树市的先进乡镇,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变落后面貌,但光明乡位于浅丘陵地带,无法推广机械化耕作;计划发展蔬菜生产,但没有地下水;试图建设小城镇,可是穷乡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光明乡曾在招商引资方面下了大功夫,政策优惠到了"只要来投资,不收任何费税"的程度,但闭塞的地域、不便的交通、落后的思想观念使所有前来考察的人都摇头而去。
  一偶然机会,老谢听说孟家村农民黄连双在青岛开豆腐坊,先后从本屯带走20多人在青岛建成了"光明豆腐一条街",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这些劳务输出户把土地转包给本屯其它农户,使20多个农户的承包地由原来的户均1公顷增加至2公顷。老谢说:"我茅塞顿开,心中一阵狂喜: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加快劳务输出、土地流转是光明乡的好出路。"
  2001年7月末农闲时,谢绍忱费尽心思设计了四个别开生面的"打工员动员会",对乡、村、屯三级干部;16岁以上未婚青年;30岁以下的已婚男女青年;家长和老人开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动员。在召集会议前,有的村干部曾担心农民参会不积极,开出“听一次会可顶替一天义务工”的特别政策。连续四天四个会,老谢在会上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在情在理的演讲使参会的农民越聚越多。最后开一天,天下中雨,礼堂里挤不下的人都在门口、窗口擎伞倾听。老谢说:"我嗓子喊哑了,但看到多数农民开会前面无表情的脸舒展开来,我就知道:成了!"
  光明乡鼓励农民外出打工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光明乡农民外出打工的农民不但不会被"开除村籍",还会享受乡里制定的一整套特别服务措施。第一,为全乡1.2万名劳动力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在每个人名下有详细的资料可查;第二,成"光明人才劳动力服务中心",定时发布招工信息,并定向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第三,健全服务网络,在光明乡农民集中打工的地方设立服务中心的办事外、代办站,对外出农民跟踪服务。去年光明乡劳动力服务中心在长春、吉林等城市设立了7个办事处,在东北三省和北京等31个市、县、区设立了代办处。
  万宝村组长王志中今年计划组织100个村民到白山市修路,他说:"有了乡村的这些成套服务,我们外出打工的农民仍然享受'村民待遇',在外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有乡党委、服务中心托着。"

"打工书记"的一把辛酸泪

  谢绍忱说:"对贫困农民持可怜、同情态度的人不少,但做为基层干部,最重要的要与农民建立真感情,并能够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俯下身子为农民做事才行。"
  老谢利用各种机会到大中城市争取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多方搜集招工信息。去年,他在辽宁省某城市就业局寻找就业信息,一位负责人没等老谢把话说完就把他"请"出了门。下午,老谢再次敲开办公室门,这位负责人不耐烦地说:"你怎么又来了?"老谢乐着回答:"我要讲的事你还没听完呢!"凭这股不屈不挠的劲头,老谢最终打动了这位负责人,并为光明乡争取到了20多个就业岗位。
  "受人冷落的滋味不好受,但我是为乡亲们做事,就鼓励自己千万不要觉得低三下四。"一次次遭受冷遇,又一次次与当事人"死磨硬泡"后,老谢为农民求职的业务越来越熟练。翻开老谢厚厚的名片夹,八成以上是东北各地劳动局、就业局、劳动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所、家政服务公司等联系人的,有的只是一张张纸片,上面写着:"长春某饲养厂邵经理招饲养员"、"某医院招护理员"……老谢说,几乎每张名片都有一个故事。
  在为农民寻找出路的过程中,老谢咽下了太多被人冷落、鄙视甚至讥讽的苦水,但面对光明乡农民贫困的现实,他却常常忍不住落泪。去年老谢在榆树市一家雪糕厂得到了30个打工指标,赶紧打电话让乡干部租一辆大客车把农民送来。当30个清一色穿黑色带补丁衣服的农民拎着大包小裹活象逃荒般一起走向冰糕厂时,站在厂门口的老谢他对厂长说"我的父老乡亲就这么穷……"话未说完,泪水已夺眶而出。
  去年春节前,老谢听说乡里一些打工农民返乡时没拿到工钱,便马上成立了专门小组,奔四平、跑长春,找各类大小老板们为农民催要工钱。最后仍有8笔款项催要无望,老谢最终通过法律诉讼,把6万多元的欠款全部交到农民手中。老谢的这一举动不但令农民意想不到,就连拖欠农民工钱的老板们也十分惊讶,四平市一位建筑工头对老谢感叹道"想不到光明乡为了农民还动真格的,光明农民惹不起!"

生产方式与思想的"双重革命"


  光明农民长期处于"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部分农民只能维持年吃年用的生活,近两年来劳务输出和土地流转,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生产方式和思想上"双重革命"。为适应新形势,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在进行一场空前的变革。
  大批劳务输出使光明乡的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种植成为可能。去年,全乡土地转出户达1120户,流转土地132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0%,其中全家流转户330户。这些耕地的使用权依法流转到了500个农户手中,使这些"流入户"的耕地规模平均达到4公顷。
  "流入户"实行规模种植,推动规模种植户大胆调整种植结构。1999年前全乡耕地的三分之二以上为玉米,而根据2002年的种植意向,全乡玉米面积将下调到1500公顷左右,相当于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去年该乡种植作物除玉米、大豆、高梁这"老三样"外,还增加了苏子、胡萝卜、药材等10几个新品种,并因此增收400万元。
  劳务输出、土地流转还给农民带来了一场思想上的革命,背井离乡、背宗离祖等过去农民想都不愿想的事情现在已能够坦然接受。59岁的周德生是原"小乡"生产队农民,他说:"新的发展路子,把'小乡'农民在艰苦奋斗和土地承包时期生产、生活的热情又带回来了,有了这股精神劲,老百姓的生活才有滋味。"万宝村村支部副书记柴永武说,在近七八年间,手头紧张的万宝村只有两户盖了新房,而今年开春后,已有5个农户正在备料、打地基,准备盖新房。
  为适应新形势,光明乡村干部的日常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农民形象地说,过去乡村干部来指导农业生产时常说:“你必须如何如何干!”现在改成了:“你能不能这样干”、“你们还需要哪些帮助”
  去年光明乡按全乡主要农作物品种分别成立了12个只管做事而没有合法注册的"公司",乡党委成员各负一职,专门对农民进行种植培训,为农产品找销路。去年乡"大豆公司"完成了与吉林省农科院、德大公司等签订的2000公顷大豆订单,今年面积将继续扩大。谢绍忱说,我们想以公司为名改变乡村干部惯用的行政命令,改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农民生产、致富。应农民要求,从今年起这些"公司"将分别改成乡、村、屯一体的合作社,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农民有感情的干部才能代表农民的利益


  乡村干部和农民都说,谢绍忱为农民做事雷厉风行,工作起来象个"疯子"。老谢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是农民,对农民感情深厚。"上世纪70年代,谢绍忱在一个8口之家的5个孩子中排行老大,由于赚不到足够的工分,有一次公家的放粮车经过家门而不停,初懂世故的谢绍忱流着泪回了家,当时他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干活,养农糊口。老谢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光明乡农民的温饱虽然不成问题,但想想自己过去的苦、看看现在老百姓仍然穷,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后,我更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去年一年,光明乡输出劳务为农民无偿提供的交通费、培训费、担保金等就花了20多万元。乡党委班子认为,为了农民的利益而投资,再穷也不能哭穷。老谢说"这笔帐很好算,我们勒紧腰带、东挪西借为农民投入20万元,却让打工农民在春节前带着1500万元返乡,还唤回了令多数乡村羡慕的融洽的干群关系。"
去年光明乡党委和政府在老谢的组织、策划下,制定并最终完成了对老百姓承诺的"十项大事",这被当地农民称为不用老百姓出钱、出力的真正的"民心工程"。
  其一,投入教育奖励金10万元,鼓励全乡教育走出低谷。2000年光明乡没有一个学生考入重点高中。为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乡里建立了以中小学老师为发放对象“教育奖励金”,并制定细致的升学率、失学率等考核指标及奖惩办法。去年全乡有19名学生考入重点高中,而最高教师奖励额达2000元。
  其二,实行"钱票制"的防疫费收缴办法,减轻农民负担。过去每年8万元防疫费先交到畜牧局防疫站,然而防疫员根据情况下乡防疫,但农民一直对防疫质量和收费有意见。去年,光明乡开始实行防疫费收缴"钱票制",即农民向乡里自主购买一定面额的"防疫钱票",防疫员与农户面议服务内容和价格,防疫员拿钱票到乡里兑现。农民当年用不了的钱票可下年使用。这种办法实施后,去年不但防疫服务质量大大提高,防疫费用也减少了2.4万多元。
  其三,把全乡干部的工资向下浮动20%,年底考核各项任务全部完成的再补发,没有全部完成的则扣发。
(2002年4月)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2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