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省情博览 |图说吉林 |走进长白山 |情系黑土地 |汽车风云 |长影时空 |吉林风情 |政府在线 |明星企业 |服务指南 |吉林分社
影片《毛泽东与斯诺》在美国堪萨斯城
放映座谈会内容纪要

                       

  由美国纪念埃德加·斯诺基金会主办的第十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5日至19日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其主题是“关于推动中美21世纪合作伙伴关系”。
  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凌青率团出席,团员有汪大钧(秘书长)、王学新(理事、导演)、何凡(理事、经济学者)、颜振东、寇新(国画家)共6人。
  中国驻美国大使汤洁篪与夫人10月16日专程从华盛顿赶来,在当晚举行的二百多人的酒会上作了精彩的英文讲演,阐述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回顾了斯诺与毛泽东及中国人民35年的交往历史,凌青团长在画展等座谈会上做了热情讲话,受到了美国各界朋友的普遍欢迎。
  在广电总局赵实副总局长的关心指导下,本次活动得到电影局领导及长影领导的支持,我们于11月16日下午2时在堪萨斯电影院放映了《毛泽东与斯诺》。来自洛杉机,旧金山等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观摩了影片。影片放映结束,影院里响起长时间的掌声,有的来宾还擦拭着泪水。
  约翰·菲利普斯联合主席(美国纪念埃德加·斯诺基金会)主持放映座谈会。他说:大家热烈的掌声足以说明这部《毛泽东与斯诺》给我们带来的感动。我很荣幸地向各介绍来自中国的电影导演王学新先生,中国国际友人研
究会秘书长汪大钧先生,因为凌青团长参加一个会议,请转达对他的敬意。我想请一位研究电影方面的教授首先发言。
  卡尔·柯海拉博士(密苏里堪萨城大学艺术与大众传媒副教授):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因为这部作品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我。我想问王导演在中国拍过多少关于斯诺的电影和电视剧?
  王学新导演:曾拍过6集电视剧《西行漫记》和6集电视剧《伟大的朋友》,《毛泽东与斯诺》是第一部电影,斯诺形象第一次走上银幕。在中国,埃德加·斯诺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柯海拉博士:在中国拍出这么多电影、电视剧确实表明中国对斯诺的热爱。这部电影最大特点是主要事件真实,无论在视觉、听觉上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1936年他们第一次去陕北,无尽的山峰,羊群像瀑布般地奔跑,彤红的夕阳中走来的驮队,斯诺与马海德在山间兴奋地走着。保安城全城的红军、民众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迎,我们仿佛置身在陕北的军民欢迎的热浪中,镜头很独特,饱满、节凑明快。
  斯诺在黄华的陪同下到西线采访,大会上的讲话委有动人,尢其是斯诺和马海德骑在缴获的军马上,成千上万士兵的欢呼展现一种非常的精神,这支队伍是不可战胜的。我想问导演拍摄景地是真实的还是加工的?
  王导演:拍摄的大部分景地都是真实的原址,当年采访毛泽东的保安窑洞,现在是博物馆。
  他们支持拍电影借给我们用。还有延安毛泽东、马海德住的杨家岭,欢迎大会的礼堂,中南海丰泽园,北大未名湖畔,昔时美国驻华大使馆,瑞士的外景地等,也有部分景搭制,外景加工的。
  柯海拉博士:所以在很低矮的窑洞中采访毛泽东,请他讲述身世??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别人讲述的情景是很动人的,导演用很好的手法把3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背景、心情、人物,由青年变老年的过程真实地艺术地展示出来。
  影片的还一个成功处是:采用了斯诺的旁白贯串35年来的主要事件,这些旁白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他对中国、美国,对毛泽东诚挚的情感,让人难以忘怀,也发人深思。
  思想,深邃的思想是电影感动人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农民困负担重对毛泽东不满′主要不要给出路否再一连海开枪打死恋爱女友,在中南海吃红烧肉;关于请尼克松来北京的对话,幽默富于哲理,矛盾冲突也很尖锐,充满东西方文化与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所以很吸引观众,到今天来看也具有现实意义。影片制作精良,画面、声音都很有水准。
  我想提些意见请导演解释:有的地方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对话?如在中南海,毛泽东送斯诺时说:“我还要去波托马克河去游泳。“
  王导演:毛泽东主席一生都喜欢在大江大河大海中游泳,72岁高龄时还畅游长江,所以他才风趣的与斯诺说起当年在延安时讲去看看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说还要身体健康时候到波托马克河去游泳。
  帕芭拉·雯尔瑞(美国斯诺基金会理事):看了这部电影真是让我特别感动。当我8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去过中国,在那里渡过少年时光,但所有的记忆都是黑白的,包括当年留下的褪色黑白照片。后来看到不多的中国电影,仍然黑白世界的景象,中国人穿着马褂长袍,裹小脚,留长辫,传统的生活方式都黑白记忆,然而看了《毛泽东与斯诺》给了我全新的感觉,都是色彩的了。彩色的陕北军民,绚丽的山川江河,多彩的军民战斗与生活,特别是彩色的毛泽东,在他和斯诺的推动下中美建交翻开了世界新的一页,看这部电影让我更理解了斯诺为什么同情、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其中有一组更是特别让我感动,毛泽东、斯诺在延安看《黄河大合唱》镜头从彩色变黑白变彩色变化,剧场看演出到东渡黄河,军队农民战斗,攻打南京,天安门城楼建国,让我更感到新中国的朝气和蓬勃发展。
影片不足之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保安吃饭时斯诺还戴着礼帽,美国人吃饭没有戴礼帽的习惯。
  另一女士:在偏僻的陕北,又很冷不是正式的餐会也可以戴礼帽。
  南希副主席(美国斯诺基金会副主席):电影显然比我看过的录影带更有气势,更有震撼力,更感动人。因为这都是我们所熟悉、所了解的。而看过电影使我们更感同身受地了解斯诺与毛泽东、周恩来、黄华、马海德的交行为表现,知道他们为什么一生致力于推动中美人民的友谊,成为推动中美建交的友好使者,中美建交三十年来才有我们之间的往来,以及不久前我们访问北京、成都、西藏。这部影片使我们更加走近斯诺和毛泽东,我希望让更多的美国人,尤其是美国青年、少年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斯诺,这也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目的。
  泰勒哲学博士(密苏里堪萨斯大学哲学教授):看这部电影几乎从头至尾都受到感动,好几个地方都情不自尽地流出眼泪,我被斯诺和毛泽东一生的交往所感动。斯诺出生、成长在堪萨斯城,也毕业于我所在的大学,以他一生的光辉业绩为堪萨斯城争光,我为与他同生活在一个城市,同在一所大学而自豪。用由衷而诚实的话讲,我视埃德加斯诺犹如我的父亲一样。非常感谢导演给我们带来这样一部好影片。(影片放映座谈会结束后,泰勒教授见大厅波瑞墙上贴有影片海报,他与几位朋友表示希望留作永久纪念,导演将海报赠送给他)。
  安娜女士(美国斯诺研究会理事):影片的音乐非常动人,也很好地推动了剧情发展,请导演先生为什么要运用美国的音乐旋律?
  王导演:因为这是写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作品,所以除了毛泽东音乐主旋律确定后就要有斯诺的主旋律,我们十多次与作曲家研究音乐,明确斯诺在国外生活的部分场景要写出美国平民生活的音乐旋律,这样影片会被外国观众特别是美国朋友接受。
  康开丽女士(加里福尼亚大学戏剧系研究员):在这部精致优秀的影片中,使我惊讶的是那么多的外国演员参加了演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尽管在有少数之处他们表演不够圆润,但都非常自信投入,我特别想知道他们
如何在导演的组织下完成这么复杂、艰巨的创作任务的?我也希望对导演进行这方面的采访。
  王导演:来自美、英、法、俄等国家的非职业演员,他们都有共同之处就是为毛泽东、斯诺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还请自己的丈夫、女朋友、同事参加我们的拍摄,有许多这方面的故事、报道,有机会可提供您作研究。
  周璐萍硕士(密苏里堪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在国外第一次看到这方面题材的影片,很提气,也很精彩。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的大片,导演、摄影、演员水平都很高,不仅是这次会的小高潮,也会长久地推动中美人民的友谊。希望中国的导演能多带些影片来,当然不可能一下进入美国的主流市场,好莱坞也要保护自己的阵地,你们可用电影巡展,交流学者等方式去放映,只有在不断活动,不断工作中才能打开这种局面。
  基斯·阿尔姆(美国斯诺基金会董事):在会后交流中谈话:我曾多次访问中国,并结下了深厚友谊,这届研讨会开得很成功,也非常有影响,特别是文化活动的画展和放映《毛泽东与斯诺》这部电影,让大家有了生动的直观感受,可以说是斯诺与毛泽东的传记,虽然他的一半骨灰墓碑留在北大未明湖畔,但精神长存,所以这部电影起到了盒子里的大使的作用,特别对美国青年人更为重要。
  迈德·姚女士(科莱拉·吉利尼尼基金会副主席)在全后交流中谈到:看这部影片格外受感动,因为我的父亲姚克精通英文写作与对话,编剧作品有《清宫秘史》、《阿正传》。最初父亲在上海结识斯诺成为好朋友,斯诺通过父亲与鲁迅先生也成为好朋友。后来经鲁迅介绍斯诺,又认识了宋庆龄先生,所以他才被荣幸地推荐去红区写下了不朽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有一次斯诺来上海时还要接我去瑞士读书,做他的干女儿,所以我母亲及全家对斯诺的感情极深,看了这部影片非常感动,希望你能带片子来放映演出。当今的美国对中国了解的太少,希望通过你们的电影来做有效的交流。请您在百忙中转达对黄华名誉会长、凌青团长、赵实副局长的问候和谢意。


赴美国第十届埃德加·斯诺研究会 中国代表团 团员
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 王学新
2002年11月18日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