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省情博览 |图说吉林 |走进长白山 |情系黑土地 |汽车风云 |长影时空 |吉林风情 |政府在线 |明星企业 |服务指南 |吉林分社

于彦夫的最爱

                       王霆钧

  我作为电影艺术工作者走进长影大院,是1975年夏天。那天院子里静悄悄的,据说全厂职工都聚在大剧院里开会,听厂领导传达毛主席关于影片《创业》的“7.25”批示。我因为刚来报到,对厂里情况不甚了解,况且大会开到半拉途中,一个新人怎敢贸然闯入。
  毛主席的“7·25批示”是会后我才知道的。在我还没出大学校门时,就知道长影有一部反映王铁人的影片拍得相当可以,年前的《人民日报》就已经在文艺版的下半部分,用长方形的框子框着把这一消息告诉人们了,那时候老片子能放映的不多,所以影迷们就特别关注报纸上的新片预告。我也就在期待中等待着影片上映的日子,可是半年过去也没有上映,做为局外人当然不知道怎么回事。听了“7·25批示”才知道围绕着影片还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我做为剧本编辑分到长影,一上班却让我到《创业》摄制组去当场记。我不知道场记是做什么的,让我去做就去做。影片《创业》在“7·25批示”后就已上映,可是剧组没解散,他们做为一个整体还要拍张天民的石油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反映海上采油工人生活的。剧本还没敲定,剧组已经决定到天津大港油田深入生活。
  那时候的于彦夫也就是50岁左右的样子,正是创作的黄金时期。中等个子,板寸头,紫红脸膛,大嘴巴,说话声音不高,慢条斯理,给人一种可信赖和亲切感。我想这就是拍过《芦笙恋歌》、《自有后来人》等许多影片,如今又拍出让毛主席为之批示的于导演,心里不由自主的生出肃然起敬之感。我们摄制组一行有编剧、导演、美术、摄影和制片等十几个人。到大港后,认真地到采油工人当中体验生活,和他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值班。张天民写出本子后就念给大家听,于导演总是听得十分认真,也十分认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张天民就按照大家的意见加以修改。有一天已经到了念剧本的时间了,却不见大家有开会的意思,有人告诉我,昨天晚间突然接到上边的电话,组里主要成员都到大寨去了。我们无事可做就念报纸批宋江。又过了几天,他们返回大港,继续念剧本改剧本,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凭我当时的阅历还看不出他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后来我知道,江青利用全国学大寨之机,窜到虎头山,一道金牌把《创业》剧组的主要创作人员调到大寨。她因为张天民给毛主席写信反映影片《创业》的问题,引起毛主席对四人帮控制文艺工作的不满,作了“7·25批示”,一肚子邪火没地方发,就把《创业》剧组的主要成员找去,骂张天民“告了老娘的刁状”。江青骂过张天民,叫道,创业的导演是谁?来了没有?于导演说来了。江青说,你那片子拍了多少镜头?怎么能那么拍?今晚放几部外国片给你们看看,你数数人家拍了多少镜头。于导演知道江青年轻时在上海当过演员,却没当过导演,怎么对他大谈特谈镜头?一副行家的派头。晚上,于导演带了个手电,坐在放映室里看江青点名让他看的影片,数一个镜头在小本子上画一个小点,看一部片子在本子上点了二百多个点子。由于心情紧张,这部片子到底多少镜头也没数清。紧张归紧张,可他对江青的嘴脸认识的更加清楚了,所以当江青命令他们重拍《创业》时,于导演在心里说,毛主席肯定的片子为什么要重拍?

下一页>>

| 分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