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长白山
 
 
 
给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一个长白山采参“老把头”的变迁
新华社记者 马扬 周长庆

  天刚朦朦亮,陈红早老汉吃过早饭,就带着劳动工具和午饭去几公里外自己承包的山林中劳动。“过去上山是为了挖山参,如今是为了栽种和保护山参,感觉就是不一样啊。 ”走在山路上,这位76岁的老人浑身是劲,非常轻松。
  陈红早家住吉林省抚松县新屯子镇大东村,因首创了在自然生态下栽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野山参的做法,成为长白山区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十几年来,陈红早每天早出晚归,把全部心血和汗水都洒在他承包的山林里。如今,他的“山参保护区”已初具规模。
  在浓荫匝地的树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山参顶着通红的“榔头”(果实)随风摇曳。陈红早说:“过去大伙只知道滥采野山参,弄得山参都快采没了。我建这个‘保护区’,就是为了不让这么珍贵的野山参绝种,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座使不完的‘绿色银行’”。
  长白山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的故乡。其中被誉为“百草之王”的野山参至少有1300多年的采挖历史。近些年,由于长白山区人口巨增,林木大量砍伐,以及对野山参的过度采挖,这里的野山参越来越少。现在,野山参已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
过去,陈红早是个远近闻名的采参“老把头”,从十几岁起就跟着老辈人学会了“放山”,即进入山林中寻觅、采挖野山参的本事。陈红早回忆说:“六七十年代,我们每次 ‘放山’,少则一两天,多则六七天,每次都不落空,很多人羡慕极了。”
  “放山”之后的日子是陈红早夫妇和子女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陈红早通常会把采来的大山参卖掉,给孩子买来换季衣服和学习用品,而把小山参偷偷埋到附近的山林里。后来,野山参越挖越少,80年代初的一年,他“放山”20多天只挖回几苗小山参。这时他突然想到:“如果这么珍贵的野生植物挖绝了可怎么办?”
  当时陈红早已担任了生产队长,平日里最主要的劳动就是带领社员们砍伐树木栽种园参。“绝不能让野山参在我们手里灭绝。我决定采取行动保护这些山里的宝贝。”他暗下决心。
  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人工播种在山林中的人参籽,经过十几年生长还能还俗返祖、表现出野山参的特性,无论是芦头、纹路还是品质都和野山参没什么两样。他的想法渐渐清晰了:在林下撒籽栽参。“这样既不用砍树毁林,又不会带来水土流失,还是一条很好的生财之道。”
  于是他把掉落在山里的参籽拣起来,埋到附近山上的树林里,几年后,再把长出的小参分堆单栽。1984年承包制刚开始实行时,陈红早就向上级提出了承包山林的请求,得到批准。他承包了他过去实验栽山参的40亩山林,同时在林下种植野山参。
  参籽播下了,参苗长高了,他像照料孩子一样精心伺养着山参。为了把这项事业发扬光大,几年后,陈红早又把这些山林全部分给了子女,专心当他们的“技术指导员”。在儿女们的精心管理和继续开拓下,“山参保护区”现已扩大到154亩。“资格”最“老 ”的人参已经17岁了,一株至少能卖近千元。有个精明的外商出资300万元要包下这片山林,陈氏兄弟姐妹一齐摇头:“不卖!”
  为了使乡亲们也能尽快致富并加入到保护野山参的事业中来,陈红早和孩子们还主动向乡亲们传授林下栽培野山参的技术。在他们的示范和帮助下,大东村200多户农民已有一半以上承包了山林,走出了一条“人参归山还林”的生态经济新路。
  (新华社长春2000年7月11日电)


| 分社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