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长白山
 
 
 
张海迪,圆了轮椅上的梦
新华社记者 周长庆 郭力群

  A.这是一次普通的硕士论文答辩会,因为这样的答辩会,吉林大学每年都要举行;
  这又是一次不寻常的论文答辩会,因为今天的答辩人,是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
  1993年4月2日下午,北国春城长春市乍暖还寒,可市区南部吉林大学新校区的逸夫图书馆报告厅里气氛却十分热烈。几百个座位座无虚席,连过道和讲台前都站满了人。旁听的学生们时而鼓掌欢呼,时而泣声四起。什么人的答辩竟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效果?
  张海迪!一个激动人心的名字!
  这个不懂得屈服的姑娘又在进行新的一轮人生冲刺。
  海迪戴着金边眼镜,扎着马尾式头发,身穿深蓝色大格西装,残疾的双足蹬着长筒黑皮靴。她面带微笑,向热烈欢迎她的同学们挥舞手臂。
  海迪就要在这里进行硕士论文答辩,这一天,这一时刻,她不知已经盼了多久。

  B.人们不会忘记,八十年代,张海迪──这个响亮的名字曾经给许许多多青年以怎样的激励,很多人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讲述张海迪的事迹。
  今年已38岁的张海迪,已经在病床和轮椅上度过了33个春秋。5岁时,她因病而高位截瘫;30多年来,她以十分顽强的自强自立精神同不公平的命运抗争,从未向厄运屈服。她没有进过学校大门,却克服重重困难自修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课程,还通过自学掌握了英语、日语、德语。现在她已经成为专业作家,翻译出版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等四部英文著作;她创作的《鸿雁快快飞》获山东省文学创作一等奖;《向天空敞开的窗口》获辽宁省青年读物奖;《轮椅上的梦》获全国“希望杯”优秀图书奖,同时还获得韩国文学奖牌。1992年12月,张海迪同舒婷、王安忆一起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但是,海迪心中一直有个梦:能够和其他人一样接受正规教育。
  海迪说:“小时候得病身残以后,我总是盼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到学校去,像别的孩子一样读书。可我只在梦里有过一个同学。在我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里,我曾写到,小时候妈妈背着我去看病时总要经过一所学校,每当经过学校的时候,我总是希望妈妈放慢脚步,让我多听听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让我多看看绿色的校园……”
  1982年,山东大学授予张海迪名誉大学生称号时,她就说:“有一天,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勤奋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
  机会属于锲而不舍的人。
  1992年夏天,吉林大学哲学教授孟宪忠出差到济南,去采访张海迪,海迪又不无遗憾地提到自己这个魂牵梦系的愿望。孟教授告诉她,吉林大学可以接受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海迪听了,非常高兴。1992年9月,她正式向吉林大学申请哲学硕士学位。
  在详细、慎重地考查了张海迪的知识水平和著述后,吉大研究生院决定接受她的申请,并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规定对她进行了考试。考试很严格,每一次都有两三位老师监考。海迪说:“参加这么严格的考试,我是第一次。我不只是为了拿个学位,更是要实现一个残疾人的人生价值,并以此鼓励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所以,我参加考试固然要争取好成绩,但更要给人间留下一个真实。”海迪通过了大学本科主干基础课、研究生专业课程考试,除英语口语外,全部闭卷。
  这是张海迪的成绩单:
  大学本科主干基础课 90分
  西方哲学史 79分
  外语(英语) 80分
  哲学 82分
  哲学专题 84分
  政治 82分
  各科总平均分数为83分。
  老师们评价说:“张海迪的考试成绩是比较优秀的!”
  与此同时,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海迪在孟宪忠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她三万字的硕士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提交吉林大学学位评委会。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海迪曾几次住进医院。
  1992年3月底,本来应该去上海治病的张海迪,一接到吉林大学让她来进行论文答辩的通知,就毅然推迟了治病时间,在妹妹小雪的陪同下,风风火火赶往长春。
  C.近两个小时紧张的论文答辩结束了。下午四时,身穿硕士服、头戴硕士帽的张海迪,郑重地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金钦汉教授手里接过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证书。这个在疾病的折磨下都很少流泪的姑娘,手捧蓝色的证书,泣不成声……
  学位评委会主任、全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高清海对海迪说:“我要告诉你,如果你讲到你的硕士学位时,你要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你是真实、无愧地获得的,是名副其实的。”
  金钦汉教授说:“我有一个希望,就是在不远的将来,我能再次站在这里,向海迪同学授予新的哲学博士学位!”
  “亲爱的校长、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海迪哽噎着,热泪夺框而出……
  在场的人,无论是白发斑斑的老教授,血气方刚的大学生,还是久经杀场的记者们,都不加掩饰地流下激动的眼泪。
  稳定了一下情绪,张海迪又充满感情地说:
  “今天,是我一生中最最难忘的日子。在中国,我也许是第一个坐在轮椅上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的女性,这一天我盼了很久很久……它是用我整个生命换来的。“我今天坐在这里,并不是代表海迪一个人,我是代表了许许多多残疾人的希望。我希望我自己的努力,我希望今天这个日子,能有更多的残疾人看到,特别是更多的残疾孩子看到。
  “我一生中有许多照片,但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希望把我此时此地的这张照片作为我的遗像。我希望更多的人想起海迪时候能够想到,她虽然残疾,但她是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D.张海迪在向学位评委会作论文说明时谈到:“我之所以选择哲学这个专业,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就是希望让哲学的阳光也能照到残疾人身上。”
  看了海迪的论文,听了她的答辩,人们都会感到,这位生活的强者正在成为思想的智者,她成熟了。
  海迪在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残疾人问题。因为“全球共有五亿多残疾人,中国有5000万残疾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在创造财富,也一样在探索人生价值。这个庞大的群体包含着复杂的内容。”因为“21世纪来临时,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与关心。人类对残疾的征服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海迪在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残疾人文化的概念。她认为,残疾人在生活中用思想和毅力的强化来补偿身体的残疾,这就会造成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文化。论文研究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心理特征;探讨了残疾人生存需要同发展需要的关系;预测了残疾人的发展取向;从宏观上指出了做为一种亚文化,残疾人文化同社会主体文化的关系。海迪建议,更多的人能够从文化哲学的视野,对残疾人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开拓一个新的理论领域。
  结合自己的感受,张海迪说:“只有残疾的环境,没有残疾的心灵。从本质上讲,残疾人和健全人是没有区别的,他们在共同创造文化,也在共同为文化所创造。残疾人只要回归社会,就能实现人生价值;残疾人只要努力,在未来也能燃起绚丽的虹,使其身心获得全面解放。”
  评委会对张海迪论文的评价是:
  “选题针对性强,从文化哲学视角,从历史、现实、未来发展的三个层面,系统地探讨了残疾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论文提出的残疾人文化问题,在我国属于一个全新的课题,具有开创性。全文观点正确,视角新颖,内容丰富,体会深刻,文字流畅,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文中对残疾人文化的特征、历史地位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未来发展趋向,以及对残疾人生命的意义,生存和发展需求关系等问题,都做了开拓性、创造性的分析研究。表明作者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基础,尤其作为自学成材的残疾青年更加难能可贵。”
  E .1991年张海迪完成了个人自传体长篇小说,她取名为《轮椅上的梦》。海迪说:“轮椅限定了一个人,限定她终生的痛苦,但是在与痛苦的搏斗中,又孕育了多少美好的梦,这部小说里,蕴含着我对人世间所有的爱。”这本书去年还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10月4日,海迪应邀出席了中韩建交音乐会和参加《轮椅上的梦》韩文版首发式,她是中韩建交后出访韩国的第一位文化使者。此前她还曾应邀两次去日本,参加“张海迪日语演讲音乐会”等活动。日本国会和韩国国会都邀请张海迪就餐、演讲,并专门为此升起五星红旗。
  “我不喜欢别人说我是‘当代的保尔’、‘中国的海伦·凯勒’,我就是我。当我在日本、韩国看到因为我而升起的五星红旗时,我不无自豪地说:‘我是中国的张海迪!’”多才多艺的海迪唱歌唱得也很好听,并已经出版了《我的梦》等两本个人演唱专辑盒带,她用出歌带的收入给孩子们买了电子琴。 她还在国内外举办、参加了三次油画展。她说:“我有一个愿望:把我所有的油画集中起来,在香港举办一个个人画展,然后拍卖掉,把所有的钱捐给“希望工程”,让更多的穷苦的孩子能上学。”海迪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理事,她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们没有忘记海迪,从1983年到现在,她收到国内外的来信15万多封,最多时每天就收到1000多封!
  多灾多难的海迪1991年初鼻梁位部又患了黑色素癌,在上海中山医院做了手术。由于高位截瘫的特殊病情,手术中不能实施麻醉,以防癌变组织扩散。 医生们担心海迪挺不住,但对生活的渴望却使她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在没用一点麻醉药物的情况下,医生们为海迪做了癌变切除和植皮手术----她生命里程中的第六次大手术。海迪忍受了异乎寻常的剧痛,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没有风暴的大海,不是大海;没有磨难的生活,算不得生活。无论在多大的困难面前,我都要保持乐观。虽然我这一生都要坐在轮椅上,但我也要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轮椅深深的印辙。”这是她的人生宣言,是她的生活信条,也是支持她不屈地同命运抗争的动力! (完)


| 分社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