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博览 | 图说吉林 | 走进长白山 | 情系黑土地 | 汽车风云 | 长影时空 | 吉林风情 | 政府在线 | 企业在线 | 服务指南 | 吉林分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长白山
 
 
 
关东有个“神鼓王”
新华社记者  周长庆

  “面具的功能是多样的,它有宗教的、民俗的、狩猎的、战争的、艺术的和娱乐的等等。面具是一种符号,一种假说,一种造型手段,一种神鬼的象征和宗教祭祀的法器。每一个古老面具的后面,都有一个或更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反映了古代宗教文化、民俗的文化背景。它们同所依附的祭祀活动、民俗活动、驱鬼逐疫、敬神祈祷活动的神灵角色一起,为研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艺术学乃至戏剧发生学等学科,提供了相当珍贵的资料。而少数民族的古老面具,同它所依附的祭祀仪式和民俗的舞蹈活动,则更具有原始形态或原生形态。它们大都不曾或极少受到人为宗教(如佛教、道教)的影响,甚至没有或极少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这就更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
  “中国面具源远流长,把几千年来某些中国文化精神积淀其中。它象大河之中一滴水珠,剖析它,可以以小见大,了解整条大河的神韵。” --摘自《中国面具艺术》

           (小标题)满族面具惊世界
  
  最近,一批满族面具图谱首次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被吉林省青年学者王松林发现,并已整理出来。这一重大发现引起海内外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吉林省民俗学会的专家们认为,面具是世界上古老民族共生的文化现象,满族面具是弥足珍贵的中国北方民族文化遗物,它不仅填补了北方面具文化的空白,丰富了民族文化遗产,而且为研究原始宗教的萨满教和北方古文化开辟了新领域。
  目前,王松林整理出来的满族面具,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韩国、日本、美国、瑞士的专家、艺术家纷纷前来考察,惊奇地称之为“本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小标题)王松林真情挖国粹

  今年36岁的王松林是一位政府官员,也是一位学者、作家、诗人,至今已经有《野孩子》、《蓝色之梦》、《红罗女》、《拓疆龙》、《渤海朝唐传》、《满族面具新发现》等10余部专著和作品集问世。
  王松林业余时间全力抢救、挖掘满族文化。他从师于著名学者富育光、刘厚生等人,系统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萨满教理论著作和地方史志。他从中发现,久居东北亚的一些民族,其原始萨满“神鼓”上绘有各种图案(包括面具)和象形符号,鼓槌上也同样刻绘多种图案、符号。据富育光先生介绍,在满族古代野神祭祀中保留有各种萨满面具,在黑龙江省瑷辉地区零星发现的面具,都很粗陋,已失去原始艺术风貌。循着这条线索,王松林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寻访和调查,足迹遍及白山黑水,耗资数万元购买了大量历史资料、书籍,但收效甚微。
  然而,满族面具艺术一直在吸引、迷惑着王松林。正当他走投无路之时,富育光又向他提起黑龙江省宁安市的著名民间故事家、满族文化传承人傅英仁。1998年7月,他长途跋涉12个小时,终于找到傅老家门,拜访了这位虽然年已八十但身子骨还十分硬朗的老人。王松林在他家一住就是三四天,从早到晚向他讨教满族的文化和艺术。此后他又三次去宁安进行实地调查。傅英仁(满族、镶黄旗)自幼师承祖父傅勇利、祖母梅氏大萨玛,掌握大量满族宗教、民俗、工艺、神话传说,是宁安地区满族文化的集大成者。经过多次的接触,王松林的真诚、痴迷和执着打动了他,老人拿出100多个满族面具图谱和25面满族图腾柱图绘,作为珍贵的满族史料赠送给他。
  这些面具图谱都是傅英仁从少年时起,在宁安民间广泛收集和祖上传下来的。图谱主要来自于满族萨满教祭祀和民间舞蹈“玛虎戏”中的假面图谱(“玛虎”是满语假面、面具的意思),是用早年的茅头纸、窗户纸裁成的16开左右的长方形图纸,依照大萨满的神案和玛虎祖师一代传一代的神祗面具,用铅笔或毛笔绘制出来的。图谱是民间举办萨满祭祀或“玛虎”戏活动备用底样,用于制作面具时的模本。多数纸张因年月陈放之久,已经褪色变成暗黄色,至少存放了60余年。
          (小标题)满族面具--萨满教的活材料

  萨满教是当前世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东北亚地区被公认为世界萨满教的主要源头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萨满教是上古时期世界北方民族共同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初期至中期的繁荣时期,反映了整个人类童年时期的原始生存状态、文化心理。萨满面具形成于四五千前,反映了原始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的历史遗迹,是极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堪称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萨满教是原始的多神崇拜,远古时代的人类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以主观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了最初的原始观念,即万物有灵。基于这样初始信仰,北方先民创造了“面具文化”,这是在超自然面前恐惧、反抗、奋争和充满理想主义的表现,是身感自卑的先民,刻意改变自己的面目和属性,一种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
  满族先民在人类历史初期,因为对大自然的天地山河、风雨雷电无以理解,加之大自然对他们的无情威胁,便产生了超自然的神奇幻想和“万物皆神”的“原始拜物教”即“萨满教”。他们把一切有益于人类的物体现象都看作是神,反之,则把一切对人类有害的东西都看成是人间的“胡图”(鬼)或“巴拉尊”(妖)。宁古塔(宁安古称)满族祭祀时分为家祭(家神)与野祭(山野之神)。家神中有“福神”、“喜神”、“太平神”等。野神中有“天神”、“风神”、“火神”、“河神”、“路神”、“树神”、“大力神”,以及“日神”、“月神”等。满族祭祀时跳萨满舞时刻要戴各种面具,其主要祭祀法器“神鼓”上绘有各种图案(包括面具)和象形符号,鼓槌上也同样刻绘着多种图案、符号。
  傅英仁交给王松林的满族面具图谱,每张都标出了面具所用的色彩、神名和象征意义,每个神灵面具背后都有满语神名,并且在萨满中都有其传说故事。面具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反映自然崇拜,有风、雨、雷、电、冰、雪、霜、雾、天、地、日、月等神30个;一类是反映图腾崇拜,有虎、豹、熊、鹿、鹰、鸟、花、木等神36个;另一类是反映祖先崇拜的,有天母神“佛朵妈妈”、“长白山主”等36个。
  过去,东北亚各族萨满都珍藏无法数记的萨满面具。但因其属于宗教用品,具有神圣的权威性、神秘性和保守性,是不许外人观瞻、流传的。面具在萨满祭祀后,多火焚或深埋,亦有同萨满主人同时入葬的,因此极少留存。再加上我国建国后作为封建迷信毁掉一批,理论界上基本认为满族面具已经绝迹了。因此,以往的萨满教研究基本是停留在理论上,对于其实物形态文化研究却一直踯躅不前。
  满族面具有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和某种信仰观念中的神秘主义气氛。这次在黑龙江省宁安如此集中和大量的面具图谱和实物发现,成果可以说是空前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它开辟了一个同萨满教理论研究相对应的实物形态研究新领域。这些满族面具都是反映神祗形象的,完全符合萨满崇拜观念和万物有灵论的。虽然萨满教在传承演变过程中,渐渐被民间“玛虎戏”所发扬和继承,但仍然保留较完好的萨满形态和祭礼,同时又更进一步丰富了面具的色彩及造型,使面具从神案走向民间,并在民间以玛虎戏的形式生根、开花、结果。另外,面具与神灵内容所表现的神灵和传说故事,都能同满族神话“创世女神”(又称“天宫大战”)相印证,则更进一步证实了北方历史上确实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讲,满族面具发现的意义超出了单纯萨满教研究的范围。而且,这次发现对于创建与南方傩戏面具相对应的北方面具文化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上,关外并不是一块文化荒漠。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断断续续的在我国北方发现了一些北方原著居民留下的原始壁画,其中都有面具的图案,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区也零星地发现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一些民族的萨满面具实物,而且在理论上也证明北方应该像南方的傩戏一样存在面具文化,这次满族面具如此集中的发现就在实物形态上证明了北方历史上存在面具文化。由此也证明了北方同南方在早期存在过相同的文化发展历程,而北方文化只是由于后期的长期封闭才逐渐导致了落后。

           (小标题)满族面具魅力独特

  才王松林收集的满族面具看,其造型艺术十分发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神秘粗野,稚美可掬,色彩明快,风格迥异。这批满族面具与南方的傩戏面具等面具文化比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研究审美价值。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一、内涵丰富。有自然神:风神、水神、冰神、雪神、雷神;有动物神:豹神、鹰神、蟒神、鹿神;有植物神:芍药、树神、蘑菇神等;有祖先神:如满族的天母神“佛朵妈妈”,相传在人类遭遇洪水淹没时,是她用柳枝拯救了人类,又用柳枝繁育了后人;有盗天火的“其其旦女神”;还有天父神“乌申阔恩都哩”、石头神“蛮尼”等。这些神灵均反映了萨满教的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进一步证实了北方萨满文化的繁盛和普及。
  二、反映了更早期的原始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而傩戏面具由于发展得比较完善已经不能反映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风貌。满族面具的图形构成基本上是原始文化符号,这比傩戏面具的文化内涵丰富得多,例如,天父神的头发就体现了原始的男性生殖器崇拜。满族面具来源于古老的萨满信仰,崇信万物皆神,因此面具中大都以神灵为主,很少有鬼的形象。
  三、每个面具背后都有至少一个神话和传说故事,而内容都蕴涵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天母神的神话中有“因为孩子是女人生的,什么事都是佛赫(即佛朵妈妈)说了算”,与面具神祗相对应的《天宫大战》里有“最先造出的全是女人”、“三女人共同造男人”等内容,说明面具文化起始于母系氏族,女性居主导地位。并且直到解放前满族大萨满还大多由女性担任。“石神”说明处于石器时代的人对于石头的崇拜;“火神”表明北方先民对火的崇拜;“蘑菇神”则表明进入采集时代的人们的心理。
  四、从美术、雕塑的角度来看,满族面具线条简单,原始,神秘粗野,稚美可掬,其造型古朴自然,稚而不呆、猛而不恶、野而不丑,同其他民族的面具文化迥然不同,它不同于傩戏面具的精细丰富,艳丽堂皇;不同于贵州彝族“撮泰儿”面具大刀阔斧,只重气质神韵的表现技法;不同于广西壮族“跳岭头”的粗犷、鲜艳;也不同于西藏面具的狰狞丑陋,以恶克恶,以丑坻制丑;更不同于美洲面具和非洲面具的棱角分明,夸张变形。另外,在色彩方面,满族面具色彩明而不艳,色彩简朴,高雅,富于变化,色块对比强烈,具有较强的夸张性和符号性。充满了一种原始的粗犷的美。

          (小标题)回望“宁古塔”

  宁安历史悠久,旧称“宁古塔”,濒临牡丹江畔,自古以来就是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的聚集区。据史料可稽,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满族先民的活动,自古肃慎时起就一直是萨满活动的中心。清代前期,宁古塔一直是我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开发很早,满汉文化均十分发达,文化蕴藏相当丰富。宁安市至今仍是满族聚集的县份之一。所以这里才能使满族面具艺术蔓延滋生,代代相传,最终结出灿烂的文明之果。
  据傅英仁回忆,光绪十五年在宁古塔(宁安)举行最后一次比武请神大会,其祖母梅氏大萨满在比武中取得第一名,梅氏曾多次讲起那次盛会的精彩场面:人们手拿神鼓,有的鼓上绘有各种动物图案和身的面具,敲击鼓鞭。鼓鞭上也刻绘有天神、地神、动物神、植物神、祖先神的神形和面具……比武请神大会上,大萨满讲唱长篇说部,多是本部祖先的英雄故事,一讲就是七八天,全城男女老幼争先恐后,扶老携子出来观看,热闹非凡。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渐渐消失后,就慢慢衍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与中国及世界其他民族同样,是最早的观念之一。它随着载体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就整体而言,它向着娱乐化日趋接近,从威严庄重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玛虎”戏剧的表演,神秘性渐为娱乐性替代。“玛虎”分两种,即萨满面具和歌舞面具,后者为族众娱乐面具。祖居宁安戍边到爱辉一带的众姓满族人,都喜玛虎戏,除萨满跳神偶尔有带面具、赶鬼驱邪外,又有民间文舞、武舞,观者沸腾。傅英仁祖上就传下了15种古典舞蹈,都属于“玛虎”戏。可见“玛虎”戏在满族历史上的兴盛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宁安地区汉人大量迁入,清朝对宁安重地开始进行军事、政治统治,使得满族的舞蹈,宗教祭祀活动越来越少。尤其建国以后扫除封建迷信使得满族玛虎戏基本上绝迹了,同满族祭祀和玛虎戏有关的道具也就很难见到了。
    
          (小标题)面具造就“神鼓王”

  为了尽早将满族面具艺术再现给世人,王松林历尽千辛万苦,个人投资数万元,经过三年时间努力,终于将一百多个满族面具图谱一一整理绘制在“神鼓”之上。
  “神鼓”也称抓鼓,是从萨满祭祀传承下来的重要神器,也是满族祭祖用的手鼓。鼓背有抓环,圆形或椭圆形,象征浩瀚的宇宙,鼓鞭(槌)为萨满的宇宙坐骑,鼓声的疾缓代表神灵飞天的步履。在神鼓、神案等萨满法器上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神灵的名称、来历,又分别在萨满神谕里记载、传唱。其中源远流长的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对300女神的来历都有描述。
  关于“神鼓”的来历,还有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宁古塔地区的大山往外喷火冒烟,大地非常干旱,人民就要饿死了。神“阿不凯恩都里”启示百姓找个心诚志坚的人去多伦山请“多伦玛发”,青年达木鲁请求去。经过千辛万苦,受到无数考验,终于得到柳枝和手鼓,手鼓一敲就大,最后覆盖住火山,宁古塔又成为美丽富饶的地方,人们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另一传说,手鼓是神赐给人类的法宝。神鼓是在《天宫大战》中,“阿不凯赫赫”用来请神的。
  王松林复制的“神鼓”,先后参加了省内外各种艺术大展,荣获了“'99吉林省民间精品艺术展”一等奖,“走向二十一世纪民间艺术大展”金奖,“东北工艺品博览会”银奖等。国际华人艺术家协会为王松林颁发了重要成果荣誉证书;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他“民间艺术家”和“神鼓王”称号。
  
         (小标题)满族面具开发前景广阔

  专家认为,满族面具艺术是一笔稀世珍贵的文化遗产并潜藏巨大的开发商机。它是吉林省继"关东三宝"及君子兰、松花江浪木之后又一北方绝艺。特别其历史价值和文化蕴涵,又远远高于其他种类,并有望成为与北京的京剧脸谱、天津的"泥人张"、陕西的"马勺李"、苏州的刺绣相媲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这次大批满族面具的发现为恢复满族传统戏曲,丰富祖国北方地方戏曲创造了一个契机。面具的发掘整理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启示,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附录:专家对满族面具的评价

  富育光(国际萨满教研究会科学委员、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面具在南方很普遍,但在北方一直没有发现太多的实物,以至国内外的学者、专家认为北方没有面具文化。在宁安首次发现这么大规模的满族面具原件图谱,确是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是多年难见到的稀世之宝,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藏,而且填补了北方面具的历史空白,对满族古文化的贡献与研究,意义是深远的。

  贾芝(国际民俗协会荣誉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松林发现的面具文化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面具画在神鼓上是一种创意,又比较符合传统习俗。造型很美观,色彩也很丰富,是难得的民间艺术珍品,应该很好地发掘、整理和宣传。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萨满教原始文化的遗存,在我国已进入文化考古的纵深阶段。除了从“查玛”传人那里录辑“神歌”、“跳神”的语文、图象外,征集萨满遗物是一件大事。王松林推出的“萨满面具”正是其中的重要文物。

  宋和平(满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满族面具的问世,为研究满族民间文化艺术开辟了新天地,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为中外面具艺术的开发,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历史上,满族是信仰萨满教的民族,所以这批新发现的面具,大部分是反映萨满文化的崇拜、祭祀内容,都是各种神灵图象。满族面具的发现,大部分是黑龙江省宁安一带,其产生的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新石器时期。所以,据目前所发现的面具来看,应是满族 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东海窝集先民的作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面具是研究人类社会宗教信仰、民族历史、民俗、美学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
  刘厚生(满文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王松林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课题。我们北方土著民族有很多的文化宝藏,亟待发掘和抢救。我们应该在白山黑水之间搞一次大的行动。这次行动应以抢救挖掘民族文化为主,特别是萨满文化的抢救应该提到重要日程上来。萨满文化代表人类原始生命进程,狭义的是讲在北纬42度以北到北极圈,环太平洋是萨满教的发源地,其源应是东北亚。王松林发现的面具是萨满文化的重要代表,与南方文化的区别在于它更具有原始性和艺术性,它以反映神灵为主,而很少有“鬼”的形象,这是区别其他民族面具的主要特征。美国每两年开一次文化人类学的会议,萨满教是其中重要内容。面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个奇葩。萨满教研究特别是面具的发掘和研究,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吉林省的文化品牌。

  王兆一(吉林省“二人转”史学家):满族文化既可以同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也可以同世界文化相比较。就拿面具来说,满族面具多数是善相,给人一种和蔼、亲切而可敬的感觉,这和满族一些神话故事的内容与思想性也都是统一的。如一些祖先神、创世神、自然神、器物神、断事神等,都是牺牲自我、惩恶扬善、解救生灵万物的“英雄”,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满族先民的民族精神和理想所在。

  关德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满族面具的发现,使东北萨满教研究步入新阶段,促进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古文化研究。与南方面具相比,满族面具有很大不同,有很多文化符号,文化内涵丰富。其造型是圆的,体现和谐亲切,体现萨满教的娱乐功能多,既娱神又娱人。满族戏剧舞台、旅游业方面,都可以打出“吉林牌”。(完)


| 分社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业务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制作单位:新华社吉林分社网络编辑部
值班电话:0431—8946087 8946077
CopyRight © 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