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0月16日电 金秋送爽,长白山脉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八家子镇,抬眼望去,一栋栋身披黑色防晒网的大棚错落有致。
走进大棚,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种的清香,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菌椴上由黑向黄渐变生长形似耳朵状的植物,这就是和龙致富的“金疙瘩”——桑黄。
“这批桑黄已经种植三年了,贴着菌椴黑色的部分就是三年前长出来的,金黄色的部分是今年新长出来的,还有一个多月就可以摘下来送出去加工了。”桑黄种植基地工人吕文芳说。
2018年,吕文芳开始接触桑黄产业。“当时我们村支书找到我说,这个活儿就在家门口,月月发钱,不会也有人教。没想到种桑黄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桑黄又称“森林黄金”,是一种生长在桑属植物树桩及树干上的多年生大型真菌,其子实体呈黄褐色、扇面状,形似人的耳朵。
桑黄作为传统中药材,中医古籍早已对它的功效进行了多种论述。《神农本草经》称其为“桑耳”,“其属上经,性微寒,无毒,久服可轻身”等。
“桑黄在降尿酸以及消除由高尿酸带来的炎症问题上非常有效果,同时还具有基本的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我们最新发现,桑黄在调控骨密度方面有一定作用,还可以预防老年骨质疏松。”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迪说。
2014年,和龙桑黄产业开始萌芽,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科研团队的加入,桑黄实现了从野生到人工培育的技术突破。发展至今,和龙桑黄产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前段时间,长白山(和龙)桑黄产业大会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开幕,该大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食用菌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小桑黄“热”了起来。
“目前我们精深加工的链条已经成熟,桑黄冻干粉作为主要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桑黄研究院院长刘杰透露,“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生产,打造‘长白山桑黄’区域品牌,同时要把桑黄科技小院打造成科普教育基地,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真正让老百姓实现致富增收。”
目前,桑黄产业基地已经覆盖了12个行政村,通过向脱贫户流转租赁土地、参与运营就业、利润统筹分配三种方式,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