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长春新区万物竞秀,生机盎然。这片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的热土,正以昂扬之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2016年2月,长春新区作为第17个国家级新区获批设立,成为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战略平台。
十年设区征程,五年不断深耕细作,更添硕果。如今的长春新区活力四射,人民幸福感持续提升,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正焕发着蓬勃生机。
交出经济快速发展高分答卷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五年来,长春新区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立体交通网络联通内外,打通“脉络”,即成前沿。北湖未来科学城“一核引领、三片联动”的发展格局全面铺开……GDP从443.8亿元增长到668.9亿元,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1.3%,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收入比重年均增长20%。
战略上布局,关键处落子。
稳“车”、强“药”、兴“光”、聚“材”、向“未来”……“9+1”产业链齐头并进、多点开花。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数量从80户增至103户,教育装备、养老装备等“新装备”正在布局集聚,抢占行业新赛道。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跃升,金赛药业迈入“百亿级”企业俱乐部,百克生物上市国内首个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光电信息制造业产值占据长春市半壁江山;精细化工产业园完成D级评级认定。数字经济产业汇聚102户规上企业,加快打造18.5万平方米的“HEAD”数字产业高地,智能机器人产业布局提速。
项目多、投资大、业态新、速度快、后劲足。“以链强链、以链补链”,长春新区围绕“9+1”产业链精准发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未来产业蓄势待发。
“长春新区的产业生态就像一片沃土,让企业敢创新、能成长。”在长春新区的多家企业单位负责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
绘出资源集聚的“创新版图”
五载风华正茂时。五年来,长春新区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思路,加快“科技重器”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保持年均20%增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省64%和50%,院士工作站发展到6家,占全省37.5%,博士后工作站发展到26家,占全省46.4%,在微电子、光学工程、生物学等领域确立了东北领先的研发创新实力。
与驻区“大院大校大所”双向奔赴、握指成拳,共建21个产学研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400余家、转化科技成果500余项、集聚科研人员3000余人。
依托重大平台建设,一幅各类创新资源星罗棋布的“创新版图”正在长春新区徐徐铺展,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新区正在加速成长。
构建产群“突围拓圈”的生态矩阵
此刻的长春新区,生产总值跃上新的台阶,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高新技术企业、新经济发展成绩骄人,新浪潮激荡不息,发展脉搏强劲有力。
“我们矢志不渝打造体系化创新生态,凝聚‘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金融、产业一体化发展。”长春新区相关负责同志说。
长春新区组建了12个校地合作专班,常态化开展登“门”入“室”,新储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15项,“高性能聚合物泡沫材料”“有机硅橡胶”等50项科技成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全省首推场景创新机制,发布北湖未来科学城首批16个场景机会清单、32个场景能力清单,推动创新链、供应链有机结合。
以产权保护支持首创,打造东北领先、全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成国内数据最全的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落位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东北唯一知识产权法庭,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专利预审服务,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缩短75%,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到103家,占全市90%以上。每万人高价值专利7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0%,有效发明专利超1.3万件,占全市40%。
全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宜居新城,建成18所中小学25个校区,医疗机构发展到502家,打造了北湖公园、宁溪公园、悦榕鸿居等一系列文旅“爆点”,让创新与城市协同共生、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站在新的起点,长春新区正谋划更大发展。7月24日,长春新区发布《长春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吹响了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的冲锋号:
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规模突破1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50家,年均增长15%;新建新型研发机构35个,累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600项以上……
这些跃动的数字背后,是长春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坚定目标和决心。
从“建成东北亚区域创新中心”到“让人民为生活在新区而自豪”,长春新区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奔跑的步伐越来越矫健。未来,长春新区的创新故事仍在续写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