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沃野千里,好米饭香飘万家!7月16日,7·16吉林粮食品牌日暨营销推广系列活动在吉林省延吉市举行。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办方还举办了“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圆桌对话活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坐一堂,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
圆桌对话由新华通讯社吉林分社副社长、分党组成员徐家军主持,圆桌对话围绕中国好粮、中国品牌和中国饭碗,共话科技驱动与生产力跃升、市场重塑与价值实现、构建现代化产业生态保障粮食安全等内容。与会者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长期的探索、务实的建议……在活动现场“碰”出灵感,“迸”出火花。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家洋,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导金征宇,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导师曹立勇,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文国,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邵喜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所长侯立刚,舒兰市委副书记、舒兰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市长陈雪松,松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文炳,京东零售大商超事业群东北区负责人苑力文,吉林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张帆,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信用事业部总经理李伟等现场分享了调研成果、实践经验、见解意见、解决办法等,大家对吉林粮食品牌建设工作印象深刻,发言踊跃,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李家洋长期关注东北高产优质高抗水稻的育种与品牌发展,他认为,品质优异、安全营养、符合需求的功能型专用农产品将受到人们青睐。他建议,粮食品牌建设要体现差异化竞争优势,明确品种特性,体现质量标准,附加文化内涵,增加市场辨识度;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统一产品质量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来提升消费者信任度;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粮食品牌。
金征宇认为,粮食加工领域亟须通过适度加工、全谷物利用、副产品高值化等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型与产业增值。在加工技术创新方面,他提出要精准适度加工,改变过度追求精加工的传统观念,以糙米加工为例,既要保留富含营养的糊粉层,又要解决储存难题。要解决米饭回生等技术瓶颈,开发低血糖指数等健康主食产品。他呼吁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粮食产业绿色转型。
曹立勇表示,要解决好“新技术新品种‘最后一公里’的推广难题”。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做到前端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科研机构。他建议构建由政府、企业、农民及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多方沟通效率,完善协调机制,明确各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责任,解决协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明确利益诉求,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陈雪松从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协同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面进行了分享。他介绍,舒兰市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协会引领,企业参与”的发展体系,以“资源化整合,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为抓手,制定《舒兰大米品牌跃升实施方案》,成立舒兰大米协会,让舒兰大米的品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粮道”越走越宽。
十年间,舒兰市品牌授权主体已由舒兰大米协会成立之初的7家增长至34家;品牌产品产值由3.8亿元增长至16.8亿元,增幅334%;品牌产品占比增幅超55%,中高端产品从零起步,占比已超10%,品牌溢价率达到30%以上。目前,舒兰大米已畅销全国31个省,年销量37.18万吨,销售额19.44亿元。大米品质上做到“好、严、精”,品种选育好,种植管理严,收储加工精。舒兰的粮食品牌建设路径为与会者提供了有益参考。
通过圆桌对话,大家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每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不仅展现了专业视角,更碰撞出许多前瞻性的思想火花,为吉林省农业发展及打响粮食品牌提供智力支持。不少听众表示,发言嘉宾的观点精准、言之有物、直面问题、解决困惑,“让我们取到了‘真经’。”(来源: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