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今年以来,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首次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品牌体系,梯次培育国内顶尖粮食品牌;首次推出“好在天然、贵在品质,吉林大米因为绿色所以出色”和“一带金黄、天赐之礼,吉林鲜食玉米在这等你”公用品牌宣传,传播量超4.12亿人(次);首次开展产品分级分类,吉林大米分级分类产品达到200款,鲜食玉米分级分类产品达到50款,溢价率均达到30%以上;首次打造产区到社区、高端商超直通营销新模式,在浙江通过社区生鲜超市、绿城物业建设超200家社区团购点,在上海和天津入驻华润、山姆、麦德龙等高端商超,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社区市场全覆盖”的营销矩阵;首次组织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评选出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标志品牌、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吉林大米十大白金名片、吉林鲜食玉米十大黄金名片,构建“种植-产品-品牌”的全链产业体系,显著提升吉林大米、鲜食玉米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好米卖好价”。
在吉林省广袤的黑土地上,一粒粒稻谷书写着从“田间好米”到“白金名片”的传奇。2025年,吉林大米品牌价值跃升至462.36亿元,中高端大米产量从9亿斤增至22亿斤,加工产值从140亿元攀升至270亿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吉林省以品牌化为引领,通过科技赋能、文化铸魂、营销创新,将自然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生动实践。
战略赋能:从“黄金水稻带”到“四位一体”品牌体系
北纬41度至46度的“黄金水稻带”、长白山的山泉水、万年沉积的黑土地,赋予吉林大米“品性自然、品质卓越”的基因。然而十年前,吉林稻米产业却面临“大而不强、品牌杂而不响”的困境——稻米年产量占东北四省区的24%,销售收入仅占18%。
破局始于顶层设计。2013年,吉林省启动大米品牌建设;2015年,吉林省围绕“粮食也要打出品牌”,政策体系加速完善。2025年发布的《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三年规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打造“国内顶尖区域品牌”的目标,构建“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体系。其中,“吉林大米”公用品牌以“好在天然、贵在品质”为核心符号,舒兰大米、万昌大米等18个地理标志品牌突出地域特色,86家联盟企业形成集群效应,遴选出100款吉林大米分级分类产品,产品溢价率超过30%。
吉林省粮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浩明表示:“做品牌就是做标准。”吉林大米目前已建立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全产业链标准12项,172户企业加入质量追溯平台。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信息,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透明化。
“授权产品都带着‘身份证’,吉林大米分级分类能够进一步提升吉林大米形象,提高辨识度,对企业销售帮助很大。”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明柱说。
文化铸魂:从文化赋能到“云农场”的营销革新
为讲好吉林大米故事,吉林省粮储局邀请省内知名作家撰写报告文学,提升吉林大米文学内涵;借助中国品牌农业发展论坛、中国粮油财富论坛等平台,组织业内专家评“米”论“稻”,解码吉林大米;拍摄《吉林大米形象宣传片》《人物访谈》《纪实报道》等短片,并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推出以吉林大米品牌创建为题材的《米说吉林》系列丛书。
文化赋能带动营销模式迭代。线下,吉林大米连续8年举办浙江营销推介活动,吉浙两地22个城市“以米结缘”;线上,“淘正宗吉米”直播带货培养企业自播团队;吉林大米品牌不断升级“吉田认购”专属稻田营销模式,截至目前,平均认购价5780元/亩,产出效益是普通稻田的2至3倍。跨界合作同样亮眼:入驻河南中石化1700家便利店、在福建省南安市首家“拥军米店”揭牌营业。
创意化营销是品牌腾飞的跑道。通过“直营店+电商+产销直通+吉田认购”四维模式,吉林大米打破传统农产品流通壁垒,实现从“黑土地到餐桌”的全链条直达。
科技筑基:从种质资源到“数智农业”的全链融合
“科技创新是吉林大米持续领跑的关键密码。”近年来,吉林省重点研发高食味值品种,如吉林稻花香、长粒香等,为品牌化奠定品质基础。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凌凤楼说:“依托三江实验室创新平台,我们聚合了世界各地的优质水稻食味基因,不断通过南繁加代、聚合改良基因,打破东北育种一年只能一代的困局,实现南繁一年三到五代育种进程。”目前,实验室已建成1.7万份种质资源库,年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10余个。
伴随着扩良田、育良种、用良机、施良法,吉林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农业数字化平台,拓展“吉林一号”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农业装上“智慧大脑”。2024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4.5%,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
吉林大米的升级密码,在于以品牌化为引领,将自然馈赠、历史积淀与时代创新深度融合。未来,吉林省将通过“做强品牌体系、升级营销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四大任务,让这张“白金名片”在高质量发展路上更加闪亮。(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