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5月24日电 办一个展,兴一座城。5月的长春,因一场高教盛会而沸腾。
第63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在中铁·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启幕,千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800余家科技企业齐聚,12万平方米展区涌动创新热潮。
作为全国科教资源排名前列的城市,长春借高博会之机,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注入强劲动力。
这是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会场。(邵守志摄)
科教兴城:实验室里的“硬实力”走向展台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吉林大学将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东北振兴作为核心使命,全方位对接服务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长春-吉大发展共同体,推动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大学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
走进高博会东北振兴专区,吉林大学展区一辆能“横着走”的汽车引起围观。车轮向内旋转90度,实现原地掉头——这项拥有多项专利的“自动轮智行底盘”技术,出自吉林大学靳立强教授团队。不远处,吉林农业大学展区的人参育种栽培技术、东北师范大学的小冰麦育种成果,同样吸引客商驻足。
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会场吉林大学展区,一位参观者正在认真听吉林大学工作人员讲解。(邵守志摄)
高博会成为长春科教资源的“检阅场”。长春拥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家独立科研机构和50所高校。本届高博会上,政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同步举行,57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涵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域产业升级等领域。其中,长春市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吉林小冰麦产业发展合作联盟等作为服务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成果,将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印证转化效能:2024年长春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达3500项,同比增长71%。在永春生物医药城、北湖未来科学城等科创平台支撑下,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本次高博会既是教育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将成果转化为产业的一个契机。”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医术说。
产业兴城:校企“双向奔赴”激活经济新引擎
作为开幕当天的重头戏,“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于开幕式后启动,专家们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变革”等议题,通过主旨报告、圆桌对话等形式,展开高层次、深维度的交流,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现场,一家参展商正在演示机器狗。(邵守志摄)
展厅现场同样火热,“这款送餐机器人能自主导航、语音交互,可应用于酒店和政务大厅。”长春职业技术大学展台前,教师正向客商介绍校企研发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润”。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教学设备”引人注目。“这套设备是学校老师与学生共同研发的,能够让学生在校园内就接触到最前沿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该校校长靳国庆说。
室外展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东北亚长旅号”沉浸式展示体验区内,设置了茶艺展示、休闲咖啡、俄餐品鉴、非遗技艺传承文创等内容,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体验,这列红色的专列成为宣传吉林文旅的窗口。
“高校的创新基因与企业的市场需求在这里碰撞,催生更多‘长春智造’。”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人才兴城:政策“大礼包”留住青春力量
人才专区人头攒动。中国一汽、长光卫星等500余家单位释放超万个岗位,AI简历优化、AI人岗匹配、AI模拟面试等新服务吸引学子驻足。其中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涵盖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冰雪经济、医药健康、教育赋能等七大领域。
两位参观者正在参展高校校徽墙前拍照。(邵守志摄)
在人才双选会现场,应届生李萌正咨询长春的引才政策,工作人员介绍,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留在长春市就业可分别享受每月2500元、1500元、1000元的生活补贴,连发2年的优惠政策令她兴奋不已。
近两年,针对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长春连续发布了《长春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来(留)长系列优惠政策》和《关于进一步激励人才引领支撑长春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优惠政策。
长春市实施“百万大学生来(留)长”工程,已经连续5年大学生来(留)长超过10万人。今年,大学生留长目标设定在12万人以上。
“通过参加高博会,我进一步了解了长春实力,也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要留在长春就业,为长春全面振兴贡献一份力量。”长春市籍高校毕业生刘怡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