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宗巍 薛钦峰
上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边境山村
吉林省东部山区14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16个边境村。过去,这些边境村因地处偏远山区,产业不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边民缺乏增收手段,导致人口逐年外流。
近年来,吉林把推进兴边富民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从发展“土特产”到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兴业态,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到人居环境治理,从“卫国戍边”大学生志愿者到返乡创业青年,助力边境山村兴产业、促增收、聚人气。
新链条、新业态兴起
不久前,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的水稻加工车间里机械轰鸣。自动化生产线上,水稻经过去壳、分拣、打包等工序,一箱箱真空包装的精品大米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光昭村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产出的水稻品质好。过去,当地农民以卖原粮为主,好米卖不上好价。近几年,光昭村成立农民合作社,建立大米加工厂,注册大米品牌,通过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加工开拓市场。“去年购进大米色选机和真空包装机,订单越来越多。”光昭村党支部书记姜哲柱说。现在,光昭村合作社年销售优质品牌大米40万斤,销售额达150万元。
长白山区特殊的气候环境让这里还盛产人参、蓝莓、五味子、食用菌等农特产品。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长白山周边的边境山村电商新业态兴起,带动农特产业快速发展。
在临江市六道沟镇桦皮村的电商直播间货架上,椴树蜜、灵芝孢子粉、蜂蜜饮料等产品琳琅满目。“这是我们村自产的蜂蜜,杂质少、品质高……”手机屏幕前,村民杨涛正在直播间里介绍产品。
杨涛是桦皮村返乡创业青年。近几年,吉林省在边境地区打造电商村,让杨涛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过去村里生产的优质蜂蜜,常因打不开销路而面临销售难。如今,自产蜂蜜供不应求,通过电商平台每年可销售300吨。
六道沟镇副镇长赵宇说,全镇种植黄烟、蓝莓、榛子等经济作物的农户有2000余户,占全镇农户的一半,特色产业带动户均年增收1.9万元。农特产业成为边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目前吉林边境村人参、五味子、蓝莓三种作物种植面积超6万亩。此外,当地还发力延长产业链条,做优农特产品加工。边境村域内企业发展到200多户,努力实现由卖原料向卖葡萄酒、蓝莓饮料、五味子保健茶转变。
偏远山村换新装
走进鸭绿江边的临江市四道沟镇坡口村,文化小广场、村史馆、小凉亭等设施一应俱全,崭新的柏油路两侧是新建的排水渠和整齐划一的院墙,河边还修建了小公园和廊道,吸引不少过路游客驻足拍照。
走进村民徐斌家,不大的房子里温暖又温馨。整洁的卫生间里抽水马桶、热水器一应俱全。“家家用上室内卫生间,污水不再乱倒,村屯环境大幅改观。”徐斌说。
过去坡口村都是室外旱厕。去年,政府投资1000万元铺设覆盖全村的污水主管道,管网修到了村民家门口。改厕、修路、绿化……通过一系列提升改造,坡口村成了当地的美丽乡村,不仅成为很多游客的打卡地,也吸引不少外地人来此生活。
来自新疆的徐月兰和老伴儿第一次来村里探亲时就喜欢上了这里。“这里不仅自然环境好,村屯干净卫生,生活很方便,我们打算长期在这里生活。”徐月兰说。
近年来,吉林不断加大边境村基础设施建设,偏远山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观,边境村逐渐成为宜居村,吸引越来越多人旅游、创业、养老。
在和龙市南坪镇南坪村,小公园、门球场等公共设施齐全。村子不仅新建了污水管网,还实现天然气入户、抽水马桶普及和24小时自来水。如今,吉林216个边境村污水管网覆盖率提升至83%。南坪村党支部书记金承哲说,村民生活和城里一样便捷舒适。2021年至今,村里新增41人返乡就业,还有70多人因人居环境的改善选择回村居住养老。
在长白山脚下的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奶头山村,村民房屋统一建设为中国朝鲜族传统民居样式,新建的柏油路旁栽满鲜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随着民宿、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旅游设施的完善,小山村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吸引部分村民返乡创业。去年,在外务工的村民金哲松返乡开办民宿,他和家人用地地道道的朝鲜族美食手艺招待客人。村党支部书记金文说,一年四季都是旅游季。
为边境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去年8月以来,吉林省首次承接1500余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大学生志愿者。这些大学毕业生大部分被派往216个边境村开展服务。
投身兴边富民,丰富成长阅历。吉林结合边境村发展实际,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教育、基层党团工作等7类服务岗位,引导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
珲春市密江村专门为村里的38名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政策宣传、农业生产、巡边护边等工作。
龙井市三合镇北兴村正依托G331国道重点发展旅游业。该村4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村干部和企业的支持下,开设生态农场,发展养殖、垂钓、餐饮等业务。几个年轻人从养殖技术学习、大棚建设到农场管理全部亲力亲为。志愿者王储说,为边境村发展作出一些贡献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一些边境村回流人口趋向年轻化。半月谈记者走访中发现,不少“90后”“00后”在边境村工作、生活。近几年,除了学生志愿者,政策性人才、返乡创业青年、公益性岗位人员等一批青壮年扎根边境村。
“90后”何润龙通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引才政策考到杰满村的“兴边岗”。去年4月,何润龙在江边溜达时看到大量房车聚集在此,觉得这是个商机。跟村干部商议后,何润龙和大学生志愿者、包保干部利用空场地和残疾人服务中心的淋浴间和卫生间,建起房车露营基地。每逢节假日,杰满村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房车。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这批年轻人帮助村民经营民宿和餐馆,销售自己种的农特产品,收入大幅增加。“这些年轻人脑子活、干劲足,现在村子的发展离不开他们。”杰满村党支部书记宋国哲说。
图们市凉水镇党委书记车勇说,各类青年人才的到来,充实了边境地区基层人才力量,为边境村增添了发展活力。
下篇:释放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新动能
吉林边境地区物产丰富,但多年来面临开发不足的问题。吉林正通过政策引导、整合资源、机制创新,深挖产业资源优势,汇聚各类人才到村创业、支边,破解边境山村发展难点、堵点,增强发展吸引力,让偏远山村告别过去产业薄弱、环境脏乱、设施落后、服务滞后的面貌,成为千里边境线上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深挖资源优势,释放发展动能
吉林省边境村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熊德东介绍,受山区气候、地势等因素影响,吉林边境村物产丰富,适宜发展农特产业。近年来,吉林通过政策、资金等资源倾斜,鼓励边境地区乡村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不断释放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新动能。
打造边境特产村。近年来,吉林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380余家民企与边境村互惠共建。同时,吉林着力将政策资金向边境村倾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2024年,吉林整合涉农资金支持边境村林下参、灵芝、林蛙等项目36个,推动边境村农特产品提档升级。
叫响农特品牌。为了解决特色农产品有品质无品牌的窘境,吉林还在边境村打造品牌特色农产品176种。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统一为53个边境村注册了“鸭绿江甄选”电商公用IP品牌,选出一批适合电商销售的优质农产品。今年初,在该县举办的线上年货节上,20多个边境村的“鸭绿江甄选”品牌农产品一一亮相,销往全国各地。
培养乡村电商人才。近两年,越来越多边境村建起电商直播间,专门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去年以来,吉林省利用政策资金专门在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意愿的边境村打造“电商村”,支持人员培训和直播设备采购。商务部门推出“名师边疆行”系列培训活动,为吉林边疆地区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电商人才。
汇聚资源,延伸触角
为破解边疆地区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人气难聚等现实难题,吉林省集聚各类资源和政策,推进边境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良好生态和现代生活条件安居留人、优居留心。
“百村示范”创建宜居乡村。吉林重点支持边境村开展“百村示范”创建,不断改善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特别是支持污水管网和水冲厕所建设。近年来,吉林省充分汇聚包保单位、合作省市、社会团队等各方资源,把更多政策、资金向边境村倾斜。为方便边境乡村群众出行,吉林省开通G331客运班线6条,边境10个县市新增定制客运班线9条,公交化改造线路15条。根据发展规划,吉林省将持续加大“百村示范”等项目对边境村的支持,逐步实现边境村24小时供水、污水管网和水冲厕所全覆盖。
扩大投资,构建城乡融合示范带。目前,吉林省正深入推进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挖掘边境文化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带。当地正按照促进边境村繁荣发展“十大行动”部署,立足边境村禀赋优势,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打造旅游景观,建设一批旅游明星村和景区,提升边境村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目前,鸭绿江、图们江流域边境村旅游节点新增房车营地、露营地、旅游驿站等项目。2025年,吉林力争在G331沿线打造宜居宜业游边境村20个以上,边境村力争接待游客人数超200万。
引人留人,补齐边境村人才短板。近年来,有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来到吉林东部山区的偏远山村,他们有的是大学生志愿者,有的是返乡创业青年,还有一批各包保单位驻村干部和“稳边固边”岗位人员。今年还将有1000名左右大学生志愿者支援边境村。同时,当地建立“县级专职团干部+双导师+乡镇团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志愿者”工作联络机制,健全志愿者管理办法、行为规范,让大学毕业生们深入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产业发展。
破解堵点,打通链条
目前,吉林边境村发展仍不平衡,一些村屯仍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农业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特产加工企业不多,人才吸引力不高。当地干部表示,未来边境村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全链条支持。
打通快递上行“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一些边境县市的邮政公司针对边境村电商物流正在制定优惠政策,逐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目前,吉林省在边境一线已建设物流网点155个,改造升级8个邮政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寄递业务每日到村,快递上行单价同比下降6%。但还有一些返乡创业人员反映,配送快递仍需要先把农副产品送到县里物流点,人力物力成本相对较高,也期盼增加电商仓储、快递业务覆盖,破解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建设融合产业带,谋划产业项目。基层干部建议,建设边境农文旅融合产业带,做好产业项目谋划储备,抓好产业项目跟踪服务,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目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推出“边境村振兴发展引导基金”,对在边境村投资兴业的企业进行补贴,已经产生积极效果。
完善机制,留人更留心。把人留住,未来边境村的发展才有希望。在一系列政策助力下,吉林边境地区呈现人气火热景象。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如果有比较好的就业机会,会考虑留在当地工作。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下,当地政府也积极探索。比如,延边州计划面向服务期满一年的大学生志愿者拿出100个事业编制岗位开展专项招聘。基层干部表示,通过完善引人留人机制,留人更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