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看吉林”之三:吉林:风光生“绿”金 共聚新动能-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5/18 15:21:45
来源:新华网

“区域协调发展看吉林”之三:吉林:风光生“绿”金 共聚新动能

字体:

  编者按:

  北联黑龙江,西进内蒙古,南接辽宁,东出大海,立足新起点,吉林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以东北地区协同发展激发振兴合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不断加快建立健全省际合作机制,加强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的融合联动,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近期,新华社吉林分社组建报道团队,与白城日报、白城广播电视台的骨干记者,一起深入吉林省东部、西部、南部、北部的四个县市,围绕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东北省区之间加强对外开放、产业合作、通道建设等联动,展开采访调研,感受到当前东北地区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作为,捕捉到一个个来自一线的鲜活故事,形成一组多篇报道。

  新华网长春5月18日电(记者唐成卓、魏蒙)北接黑龙江大庆、齐齐哈尔,西联内蒙古兴安盟、赤峰,南引内蒙古通辽,东靠吉林长春,吉林西部互联互通优势明显,“风光电”资源富集。

  近年来,吉林西部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风光电”新能源产业,大力推动盐碱地综合治理,主动向西,与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协同发展,扬优成势。

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进行装机工作

  “风光这边更好”:吉林西部打出“特色牌”

  吉林西部,处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西南气流通道上,地势平坦开阔,是我国东北地区风力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一年两阵风,从春刮到冬”是以往人们对吉林西部的印象。1999年10月,吉林西部的白城市首个风电场在通榆县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20多年的探索,吉林西部地区清洁能源产、供、储、销全链布局正逐步完善。

  “风电行业,厂子总是跟着资源跑。”远景能源吉林公司总经理王猛表示,当时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之所以在吉林西部建设厂区,主要就是看中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

  目前,白城市已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全市电源装机1364.8万千瓦,其中火电182.1万千瓦、风电912.2万千瓦、光伏253.1万千瓦、生物质17.4万千瓦,风光电装机量占全市电源装机量的85%。

  国家“双碳”战略、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新能源产业市场需求……在市场、政策等多方面拉动下,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陆续在白城落地,并辐射周边地区,吉林西部清洁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当前,风光电产业已成为吉林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也成为吉林与内蒙古等地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

  4月26日,吉林省党政代表团赴内蒙古学习考察,接连召开“两省区经济合作座谈会”“吉林·内蒙古企业家座谈会”“吉林省文旅主题推介会”,互学发展经验,推动交流合作。双方交流活动中,内蒙古国龙新能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国良与白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对接,他表示,希望能结合企业技术优势,依托吉林新能源禀赋,在新能源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与吉林开展合作。

东方电气(通榆)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现场

  要素跨区流通:“无限风光”添动能

  在远景能源通榆有限公司,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和组装是重要业务,订单来自黑龙江、内蒙古等多地。“得益于优异的自然资源,当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各地的客户来此恰谈合作,看中的不光是公司的生产能力,还有白城完备的风电产业链。”王猛说。

  在通榆三一风电装备技术公司1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一片94.5米长的风机叶片正被加工。另一侧的车间内,风力发电机的主机部分已完成机舱罩外衣装配,正等待下线。去年一年,该公司生产了风电主机319台套,叶片1005支,产值约25亿元。公司行政经理陈永春介绍说,公司的产品主要由华能、国电投等公司消纳,产品覆盖白城当地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东方电气(通榆)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现场,机器轰鸣,风机主机正在进行上电动态测试。基地正在进行的,是“国电投兴安盟突泉项目”,该项目正装配35台6.25MW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后,机组将被陆续运往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风电场。

  据了解,作为清洁能源发电设备供应方,基地还承接有“国电投赤峰高新区风储绿色供电110MW项目”“中煤黑龙江依兰项目”等跨区域合作项目。主机、叶片、塔筒,是风力发电机三大核心部分。此外,各类配件也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凡瑞重工(通榆)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生产各类风机配套件,据了解,该公司70%的产品被白城当地消纳,30%左右销往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等地。“作为配件生产商,运输成本是公司着重考虑的要素之一,吉林西部地区是松辽清洁能源基地核心区,坐镇中场,产业集聚,运输便利,使得企业能很好地控制成本。”该公司生产负责人杨尧说。

凡瑞重工(通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现场

  共享科研成果:盐碱地变“米粮川”

  随着吉林西部一座座风机叶片缓缓转动,取自大自然的风能正不断转化为输向千家万户的电力。吉林西部,“抓住”了天上的风,也在积极利用脚下的地。

  当前,吉林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678万亩,主要集中在西部的白城、松原两市。放眼内蒙古,盐碱地面积为1585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9%左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兴安盟、通辽等地。

  “盐碱地含有丰富的氧、氮等养分,修复之后是非常好的耕地资源,很有发展潜力……”在白城市镇南盐碱地生物修复试验示范区,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任长忠正在介绍用生物技术修复盐碱地的经验。

  白城市农科院的展厅内,陈列着燕麦片、燕麦饮料等各类产品,这些都是白城市农科院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成果。

  通过30多年扎根基层的研究,任长忠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出25个燕麦新品种,并推广到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7个省区市,带动多地燕麦产业发展。“我们选育出的燕麦品种,根系最长达2米,有很强的耐盐碱性,在低肥力土壤中,也有很高的产量。”任长忠说。

  为协作周边地区的盐碱地治理,任长忠和团队多次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开展燕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盐碱地燕麦种植技术。“盐碱地上种燕麦,对很多地区的农民来说是个新鲜事物,需要有一个认知和接受过程。这几年,我们着力向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等推广种植技术,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任长忠说。

  去年3月,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与内蒙古燕谷坊集团联合建立的全谷物种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揭牌,白城市农科院的科研成果进一步与实际应用衔接。

  近年来,基于相似的地理环境,吉林与内蒙古在盐碱地改造、防治风沙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正探索开发利用更多后备耕地资源,共建东北大粮仓。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吉林省谋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实现种植49.4万亩。

  【专家点评】

  吉林大学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刘威:

  吉林西部与周边地区“共谋风光电、共治盐碱地”的经验值得深入挖掘和拓展。吉林西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等地区地缘山水相连、经济联系紧密、资源禀赋相似。推动这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跨区流通、产业分工与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不仅有利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避免同质竞争,形成整体合力,更有利于推动落实东北担负的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

【纠错】 【责任编辑:邵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