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风光”正好。
从长春驱车一路向西,在松原大地上,一座座高大的风力发电机迎风挥动“手臂”,一片片光伏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幅“风光”画卷徐徐铺展。
查干湖花海景区外矗立着风机。 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近年来,松原市主动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优势,把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完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走进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区,这里标准厂房整齐划一,叶片整齐排列,车间内机器轰鸣。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将风电整机、电机、叶片、储能等四家子公司落户在该园区,“不出园区,就能组装出一部完整的风力发电整机。”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生产进入稳定期,每月生产叶片能达到100支,“如果满产运营,产业园可年产风电整机800台套,塔筒250台套、叶片900支300套、电机800台套、储能系统1500MWh(配套800台套),主控系统和变桨系统各800套。”
“从厂房建设、产线设计、工艺装备、园区配套等各方面,我们全方位坚持‘零碳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建设理念,致力于打造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绿色园区。”吉林中车风电装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在松原建厂,是因为这里可开发的风力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有运输距离的优势,当地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可年产300台6.25MW机型风力发电机,按每台机组满发小时数3300小时计算,每年可贡献发电量61.875亿度电,可以节省277万吨煤炭,相当于减少83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不远处的正泰新能源吉林松原智能制造基地内,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流水线高速运转,智能机械手臂抓取、翻转、移动等动作一气呵成,一块块太阳能光伏组件在有序生产。
“正泰新能松原基地作为吉林省首个光伏制造基地,设计产能2GW,目前全线满产,月产能150MW以上。”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将在松原全面启动4GW高效光伏组件、4GW储能、4GW逆变器生产建设,打造光伏产业链集群。同时,规划在松原布局氢能源产业,为打造“陆上风光三峡”,助力“氢动吉林”,推动“吉林西部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松原市已启动实施吉林油田风光发电、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新能源项目,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储能、清洁能源应用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2023年,中能建投资296亿元的氢能产业园项目、三一集团投资150亿元的风光氢储氨项目、国能中电投资110亿元的风光生物质制储氢碳中和循环利用项目相继落户,实现了松原氢能及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零”的突破。
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零部件配套到全产业链发展的强势崛起……一项项捷报,是松原市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更成为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的松原实践。
此外,松原市抢抓“氢动吉林”等战略机遇,深度融入“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健全完善“五大体系”。全年开复工新能源及其关联项目80个以上,完成投资300亿元,新增装机规模300万千瓦。推动吉林油田前郭县昂格55万千瓦风电等31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81.3亿元,打造全省绿电发送中心;推动国网公司扶余500千伏变电站等18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9亿元,打造全省电力调峰中心;推动4A级零碳新能源工业产业园示范基地等13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打造全省绿电消纳中心;推进中卉新型储能示范等2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亿元;推进上海电气研砼风机混筒等5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5亿元,打造全省装备制造中心;推进三一重能长岭风光氢储氨数字化示范等9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1.4亿元,形成“绿电-绿氢-绿色化工”全产业链,打造全省氢能产业发展中心。同时,加快实施碳纤维产业集群等关联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由“电力输出”向“产品输出”转变。
“抓”住风、“留”住光,“氢”力前行。松原风光资源丰富,风电可装机总量2300万千瓦,光伏可装机总量1500万千瓦,分别占全省资源总量的33%、32%,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是新能源变革的主战场。
“新能源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核’动力,要坚决端牢‘能源饭碗’、抢抓‘双碳’等战略机遇,发挥‘绿电’园区政策优势,推动新能源产业‘源网荷储+装备制造+制氢制氨制醇’链条式发展,推动‘传统能源+新能源’耦合发展,构建多能互补、多点支撑、多元发展格局。”松原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这样说。
文字:蒋民、黄维
海报设计:黄维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松原市委宣传部提供